武帝常勒兵,北登单于台。
始欲以威服,竟亦惭怀来。
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
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
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
月如汉宫见,心向胡地摧。
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
壮士尚如此,蛾眉安得开。
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
初冬诚难保,死不如草莱。
武帝常勒兵,北登单于台。
始欲以威服,竟亦惭怀来。
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
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
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
月如汉宫见,心向胡地摧。
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
壮士尚如此,蛾眉安得开。
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
初冬诚难保,死不如草莱。
此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依韵和原甫的《昭君辞》,主题围绕着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战与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向往。首句“武帝常勒兵,北登单于台”描绘了汉武帝的军事行动,接下来“始欲以威服,竟亦惭怀来”揭示了他起初的征服意图与最终的无奈妥协。
“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暗指昭君出塞,寻找和亲的象征——龙种,暗示了战争未能带来长久和平。“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则表达了对后世战争不断,美女如昭君者也难免战乱命运的哀叹。
“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进一步强调了对历史悲剧的反思,认为即使艺术再精美,也无法改变战争带来的痛苦。“月如汉宫见,心向胡地摧”借月光表达昭君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悲苦。
“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引用李陵的故事,强化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壮士尚如此,蛾眉安得开”感慨壮士尚且如此命运多舛,女性更难以逃脱。“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描述了情感隔阂和无尽的思念。
最后,“初冬诚难保,死不如草莱”直抒胸臆,表达出对生死的无奈选择,宁愿回归自然也不愿陷于战争的纷扰。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昭君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对和平的深切期盼。
正坐长斋早得衰,中年一病莫医治。
悬知水复山重地,难度风饕雪虐时。
乘兴前村曾有约,寄声绝顶可无诗。
禅房手自栽花木,付主林神好护持。
平生岁寒心,颇好岁寒色。
一松如人长,惨淡穷山侧。
樵儿日过之,有意斧斤得。
予心异尔意,野圃为移植。
醉听疏声眠,吟到细阴息。
落落岩涧姿,相对永朝夕。
如言千载后,其长可千尺。
人生虽百年,相期眇无极。
且结无情游,汝固予何易。
岂待百年外,人松两殊迹。
人为松下土,松化土上石。
我生始逾壮,足以伴寒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