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漏渠能补,淋漓日未休。
豆封泥不甲,畦没潦争流。
尔病兼无食,予耕尚乏牛。
为儒惭盛世,徒抱老农忧。
天漏渠能补,淋漓日未休。
豆封泥不甲,畦没潦争流。
尔病兼无食,予耕尚乏牛。
为儒惭盛世,徒抱老农忧。
这首诗描绘了长时间降雨给农人带来的困扰与忧虑。诗人以“天漏”开篇,形象地比喻连绵不断的雨水,如同天上的漏洞,无法自补,淋漓不息。接着,通过“豆封泥不甲,畦没潦争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雨水对农田的侵袭,豆子被雨水浸泡,田埂被积水淹没,水流湍急,生动地呈现了雨季的景象。
后两句“尔病兼无食,予耕尚乏牛”,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关注点转向了农人的生活困境。在这样的天气下,不仅农作物受损,连最基本的粮食供给都成了问题,而农人自身也因缺乏耕作工具如牛力,无法有效应对雨季带来的挑战。最后,“为儒惭盛世,徒抱老农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作为读书人,在这样一个丰收之年却未能帮助解决农民困境的自责和无奈,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底层民众疾苦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绘和对农人生活的深入刻画,展现了明代社会中雨季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忧虑,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