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欠鱼羹未拂衣,端平心事付谁知。
瓮齑食籍同寒士,犹是希文画粥时。
不欠鱼羹未拂衣,端平心事付谁知。
瓮齑食籍同寒士,犹是希文画粥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自述心境的场景,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坚守自我情怀的高尚情操。首句“不欠鱼羹未拂衣”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的生活状态,他虽未完全放弃世俗的追求(拂衣象征弃官归隐),但已满足于当前的生活,没有过分的欲望和奢求,如同不欠他人一餐鱼羹一般纯粹。
次句“端平心事付谁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理想和抱负,他的坚持与执着,并非为世人所理解或认同,这表现出一种孤独感,同时也流露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人的心事深藏不露,仿佛只有天地间能听懂他的言语。
后两句“瓮齑食籍同寒士,犹是希文画粥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自己与古代寒士、范仲淹(字希文)相提并论。通过“瓮齑”(瓮中腌菜)、“食籍”(记录饮食的书籍)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简朴的生活状态,强调了与寒士共有的精神品质——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洁的品格,坚守内心的信念。同时,将自己与范仲淹(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清廉著称)相比较,表达了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自豪与认同,以及对古代贤者的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坚守自我价值的高尚情操,以及对知音的渴望和对古代贤者的景仰,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哲学思考。
归心不可夺,千里故园春。
及见市朝事,却思江海人。
烟波方得伴,松月定为邻。
愿结虎溪社,休休老此身。
日暮掩松关,悠然谢往还。
停杯因待月,徙倚为看山。
贫悟道中乐,醉偷忙里闲。
耳根偏可意,风涧响潺潺。
污池以其下,众流之所钟。
尺水无长澜,蛟龙岂其容。
顾予诚鄙薄,群俊枉高踪。
得一不为少,虽多肯辞丰。
譬如登圆坛,罗列璧与琮。
又若飨钧天,左右间笙镛。
文章烂照耀,应和相撞舂。
而予处其间,眩晃不知从。
退之亦尝云,青蒿倚长松。
新阳发群枯,生意渐丰茸。
暮雪浩方积,醁醅寒更浓。
毋言轻此乐,此乐难屡逢。
偶来林下径,共酌竹间亭。
积雨添方沼,残花点绿萍。
野阴侵席润,芳气袭人醒。
禽鸟休惊顾,都忘兀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