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平居观世间,皆谓圆融无杂坏。
使其应入如所观,与夺交驰还窒阂。
我尝行乞今示汝,要得圆成先击碎。
一毛不立等刹尘,八面俱来无向背。
如探有无于怀中,如问可不于自己。
有无可不非外来,是中欲谁为愠喜。
佛子当持此法门,入此界中而示现。
丹山红炉为汝开,岁晚归来金百鍊。
佛子平居观世间,皆谓圆融无杂坏。
使其应入如所观,与夺交驰还窒阂。
我尝行乞今示汝,要得圆成先击碎。
一毛不立等刹尘,八面俱来无向背。
如探有无于怀中,如问可不于自己。
有无可不非外来,是中欲谁为愠喜。
佛子当持此法门,入此界中而示现。
丹山红炉为汝开,岁晚归来金百鍊。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核心,通过佛子的视角探讨了世间万物的圆融与杂乱,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由。诗中提到“一毛不立等刹尘”,形象地描绘了在极小的细节中寻找真理的追求,“八面俱来无向背”则表达了对一切事物的包容与接纳,无论来自何方,都无偏无倚。
“如探有无于怀中,如问可不于自己”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在内心深处探索存在的本质,以及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诗人强调,对于存在与否的探寻,以及是否可以的判断,都应该从自身出发,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因素或他人的观点。
最后,“佛子当持此法门,入此界中而示现”表明了实践和示范的重要性,即作为引导者,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智慧,引领他人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而“丹山红炉为汝开,岁晚归来金百鍊”则象征着通过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修行,最终能够达到心灵的升华和智慧的积累,如同金子经过千锤百炼而成。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理念——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自我超越,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存的状态。
不画椒房百子图,销金帐下拥流苏。
聊将鸥鹭沧洲趣,伴送江西古竹炉。
长啸山中卧。叹从前、二十年来,因循空过。
自是惺惺并了了,奈这五行尚左。
遇好事、许多磨挫。
浩荡醉乡狂莫检,算傍人、笑得唇焦破。
谁信道,只恁么。从今牢把江湖柁。
要做些勋业,归来则个。
不见彭余朱李辈,总是白身人作。
震耀得、声名许大。
万一老天青眼顾,又何难、印佩黄金颗。
时来到,也还我。
堂堂忠定家,三世兰为祥。
父子继科第,菲菲姓名香。
双英今复然,阶庭煜生光。
愿言纫佩之,百世当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