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苏州十咏·其九观风楼》
《苏州十咏·其九观风楼》全文
宋 / 范仲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高压郡西城,观风不浪名。

山川千里色,语笑万家声。

碧寺烟中静,红桥柳际明。

登临岂刘白,满目见诗情。

(0)
注释
高压郡:古代行政区划名。
观风:观察风向,引申为观察民风。
浪名:以风平浪静著称。
山川:山脉和河流。
万家声:形容众多家庭的声音。
碧寺:青翠的寺庙。
红桥:红色的桥梁。
柳际:柳树旁边。
岂:难道。
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两位著名诗人。
翻译
在高压郡的西城,这里以观察风平浪静而闻名。
连绵千里的山川景色,万籁俱寂中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绿色的寺庙隐藏在袅袅炊烟中显得宁静,红色的桥梁映衬着柳树格外明亮。
登高远望,这里并非只有刘白二人的风采,满眼皆是诗意的情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苏州十咏》中的第九首,题为《观风楼》。诗人以观风楼为视角,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江南山水画卷。首句“高压郡西城”形象地写出观风楼的位置,居高临下,气势不凡。接下来,“观风不浪名”暗示了此楼的设立并非为了追求虚名,而是为了体察民情。

“山川千里色”展现出苏州山水的壮丽景色,万里江山尽收眼底,色彩斑斓。而“语笑万家声”则通过人们的欢声笑语,传达出生活的和谐与热闹。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碧寺在烟雾中的静谧和红桥柳树之间的明亮,动静结合,画面生动。

最后两句“登临岂刘白,满目见诗情”,诗人感慨自己登楼远眺,仿佛超越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等诗人的境界,感受到的不仅是美景,更是浓厚的诗意。整首诗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苏州风土人情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然人文的赞美。

作者介绍
范仲淹

范仲淹
朝代:宋   字:希文   生辰:989-1052年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猜你喜欢

送高子敬归彭城

元龙不拜富民侯,袖剑囊书苦掉头。

李愿有心盘谷去,阮咸无意雒中留。

春城寒食莺花静,日暮乡关汴泗流。

我亦拿舟江海去,试从沙鸟问黄楼。

(0)

竹枝歌六首·其三自温州抵处州途中作

此去京城五千里,川途修阻万山峨。

好山好水且消遣,欲说离愁将奈何。

(0)

穷阴萧瑟岁聿阑,冻云作雪凄风寒。

坐拥衣裘时凛凛,起看天地方漫漫。

缚贼何当似李愬,闭门正恐多袁安。

明年新麦得尝否,遗蝗殄尽聊相宽。

(0)

题天士画册十二首·其十草虫

戏蝶游蜂上下,深黄浅绿扶疏。

此老胸怀磊落,如何也注虫鱼。

(0)

题天士画册十二首·其五牛

鸟犍藉草眠,牧者在何处。

我欲借之骑,直入青山去。

(0)

高梁桥陪诸公会饮遇雨走笔戏呈

羯鼓连挝催羽觞,酒痕重叠满衣裳。

红棂忽讶天光暝,白袷先惊雨气凉。

诸老朝参应最急,野人信宿定无妨。

尽教净洗芙蓉面,一榻僧楼自在香。

(0)
诗词分类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诗人
宋光宗 赵必象 顾德辉 袁袠 夏明翰 马君武 瞿秋白 雍正 李大钊 蔡和森 周文雍 熊亨瀚 罗学瓒 恽代英 杨匏安 刘伯坚 邓中夏 许晓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