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沈沈,竹萧萧,蒲团禅定坐终宵。
古庙香炉无气息,一条白练如琼绡。
性海澄澄波不起,宛似冰壶沈玉李。
庸人泥教不知归,七窍凿开混沌死。
虽云至道绝音容,不离幻有成真空。
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
大用全提自宽绰,禅将交锋何矍铄。
醒时呼起梦中人,遍济含生其利博。
本无内外与中边,踏破威音劫外天。
污泥深处种青莲,升平世界沈烽烟。
漏沈沈,竹萧萧,蒲团禅定坐终宵。
古庙香炉无气息,一条白练如琼绡。
性海澄澄波不起,宛似冰壶沈玉李。
庸人泥教不知归,七窍凿开混沌死。
虽云至道绝音容,不离幻有成真空。
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
大用全提自宽绰,禅将交锋何矍铄。
醒时呼起梦中人,遍济含生其利博。
本无内外与中边,踏破威音劫外天。
污泥深处种青莲,升平世界沈烽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禅修景象。"漏沈沈,竹萧萧"以深夜漏声和竹叶摇曳声渲染出寂静的氛围,暗示主人公在古庙中独自禅定,直至天明。"古庙香炉无气息,一条白练如琼绡"运用比喻,形容香炉不再燃烧,只有洁白的香灰如同精致的绸缎,象征心境的纯净。
诗人进一步强调禅定的境界,"性海澄澄波不起,宛似冰壶沈玉李",将内心比作平静如镜的湖水,没有一丝涟漪,犹如冰壶中的玉石,晶莹剔透。然而,他并未完全脱离尘世,而是以智慧洞察人生,"庸人泥教不知归,七窍凿开混沌死",批评世人被世俗观念束缚,失去了真我。
"虽云至道绝音容,不离幻有成真空"表达了禅宗的至高境界,即虽无言语表露,却在虚幻中达到真实。"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则寓意修行者不断精进,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提升,更是周遭环境的净化。
最后,诗人以"大用全提自宽绰,禅将交锋何矍铄"表达禅师的从容与智慧,即使在醒时与梦境之间唤醒他人,也怀有广大的慈悲心,"醒时呼起梦中人,遍济含生其利博"。他认识到内外中边皆是空性,"踏破威音劫外天",在困境中也能保持超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禅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慈悲情怀。
昔人流水高山手,此意宁从弦上有。
阎侯卷舌卧闾里,意向是中留不朽。
似闻绿绮置床头,暑雨东城无麦秋。
赵传和氏斋五日,吴得湛卢当两州。
李侯得意誇题柱,成诗欲使邀诸路。
自有桓山石室弹,深屋时闻茧抽绪。
无琴尚可何独弦,要识精微非度数。
人生有累无非失,我欲心灰木为质。
懒从徽的自凝尘,老向诗书逾爱日。
自言结习久难除,犹理断编寻止息。
焦城卜筑近连轸,归约阎侯亦萧瑟。
旧闻君祖课木奴,试买瑕丘百株栗。
都城米贵斗论璧,长饥茗碗无从识。
道和何暇索槟榔,惭愧云龙羞肉食。
壑源万亩不作栏,上春伐鼓惊山颜。
题封进御官有局,夜行初不更驿宿。
冰融太液俱未知,寒食新苞随赐烛。
建安一水去两水,易较岂如泾与渭。
右丞分送天上馀,我试比方良有似。
月团清润珍豢羊,葵花琐细胃与肠。
可怜赋罢群玉晚,宁忆睡馀双井香。
大胜胶西苏太守,茶汤不美誇薄酒。
至人如幻千亿身,若以色观皆世人。
大千初自一沤发,变化谁能知本因。
移天宫殿著人世,断取无异陶家轮。
当年紫磨已殊胜,后来浮海亦有神。
缅怀此地初启圣,真人继出天下春。
庄严事秘理莫测,万世镇守无陈新。
宝坊千柱众八百,衣食随念何由贫。
天寒急景过驹隙,坐稳不去同鸱蹲。
归来想像发光影,一洗百虑无馀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