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书多散尽,留此劫馀灰。
偶得殊狂喜,沈思转痛哀。
吾生资隐德,守业望将来。
风雨寒灯梦,何从索夜台?
遗书多散尽,留此劫馀灰。
偶得殊狂喜,沈思转痛哀。
吾生资隐德,守业望将来。
风雨寒灯梦,何从索夜台?
这首诗名为《捡旧箧得先大父遗诗卷》,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诗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先祖遗物的珍视与喜悦,又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与哀伤。
首句“遗书多散尽,留此劫馀灰”,描绘了先祖遗留的书籍大多已经散失,仅剩下这卷残破的诗稿,仿佛是历经劫难后仅存的痕迹。这一句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也暗含着对先人智慧与精神遗产的珍惜。
接着,“偶得殊狂喜,沈思转痛哀”两句情感转折明显。诗人偶然间发现了这卷诗稿,内心涌起难以言喻的狂喜,但随即陷入深沉的思考,思绪中夹杂着对逝去岁月的哀痛。这种情感的起伏,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吾生资隐德,守业望将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生活态度和未来期望的思考。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应当基于隐逸之德,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道德的修养,同时寄希望于后代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份家业与精神。
最后,“风雨寒灯梦,何从索夜台?”以风雨中的寒灯为喻,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与孤独,而“梦”则可能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或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寻找那属于夜晚的归宿?”这不仅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表达,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追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家族传承以及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谁传先生,须记取、门前五柳。
问何人、素心晨夕,村童邻叟。
世上沧桑才转瞬,梦中金紫难回首。
看当时、花月满姑胥,今存否。也不羡,柔荑手。
也不慕,樱桃口。只萧然偕隐,鸿妻莱妇。
松节且挥高士麈,竹林试醉贤人酒。
任黄金、斗印绾通侯,功人狗。
眼底男儿,俶傥如君,屈指无多。
记酒酣兴发,珊鞭倒挽,秋高马健,绣袷横驮。
属客为图,索余题句,醉墨曾于盾鼻磨。
今重见,又投来锦轴,惹我狂歌。豪情一倍嵯峨。
纵万里、还思瞬息过。
似御风仙子,将游碧落,乘槎汉使,直犯星河。
赤鲤汀边,老蟂矶畔,喷沫惊翻十丈波。
燃犀照,见百灵趋拜,啸舞天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