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子悟已久,景仁迷自今。
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
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
贱子悟已久,景仁迷自今。
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
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作,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心境和选择,表达了诗人对于修养与悟道的理解。诗中“贱子”指的是自己,即司马光本人,而“景仁”则是被比较的对象,这里可能是某位佛教僧侣或者修行者。
首句“贱子悟已久,景仁迷自今”,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早已悟到了某种道理或真谛,而景仁却仍旧处于迷惑之中。这里的“悟”和“迷”,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和修行态度。
接下来的“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则是对比两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努力和深度。诗人认为自己(贱子)能够及时地理解并从中解脱出来,而景仁却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这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修行的过程和结果。筏是古代渡河用的工具,诗人认为已经达到彼岸,不再需要这些外在的帮助;而挥锄不见金,则是在说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已不再执着于物质世界的财富。
最后,“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则是对内心状态的一种描绘。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如同明月一般清澈、恒定,不为世间的浮躁所动摇。
整首诗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心境和修行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悟道过程的独到见解。
龙眠白描谁不赏,胸次含空生万象。
笔下犹存小篆文,落纸乌丝几千丈?
小时读歌心愈奇,此日按图神始壮。
浣花草堂老拾遗,咏彼八仙将自放。
天宝年来万事非,得醉如逃三面网。
凤鸟鸣歧纵德辉,麒麟见鲁辞羁鞅。
丈夫肮脏迹每同,孰谓龙眠成技痒?
眼中未见独醒人,未免开函为抚掌。
势力交情何足数,廉颇相如自千古。
耳余亦号刎颈交,誓天指日如同胞。
耳也兄,余也弟,同死同生不相弃。
一朝座中解将印,刎颈之交不可间。
耳封王,余封侯,余虽未杀耳,快意已睹假耳头。
井陉耳佐淮阴将,成安君斩泜水上,昔日交情今已忘。
吁嗟乎!如耳余者何,廉颇相如今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