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分镳不待鞭,愈怜肥犬满人前。
何须妙处趋庭说,心学乘閒尽底传。
诸子分镳不待鞭,愈怜肥犬满人前。
何须妙处趋庭说,心学乘閒尽底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镃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诗中的“诸子分镳不待鞭”指的是教育弟子的方法,不需要严厉的惩罚,只需耐心指导即可。这一句寓意深刻,反映了诗人主张以宽容和理解去对待学生。
接着,“愈怜肥犬满人前”则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身边的人或事物都充满了爱惜之心。这里的“肥犬”通常象征着温顺、无害的事物,所以诗人的情感是细腻而深沉的。
再看“何须妙处趋庭说”,这句流露出诗人对知识交流的渴望和急切,他认为没有必要在华丽的言辞中寻找知识的传递,直接、真诚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心学乘閒尽底传”则揭示了诗人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来传承内在的心学,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和深刻性。这里的“心学”可能指的是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强调用内心的修养去指导外部行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教育和知识传承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生活中细微之处都充满关怀的态度。
一花怪结双青子,独蒂还藏两玉花。
薄相春工宁底巧,眼明初见雪枝斜。
士有当世志,谁肯专诗名。
自古巧文字,与道关废兴。
倾座听君语,雄辨穷粗精。
目中无全牛,肯綮技未经。
胡为趁风月,候虫相与鸣。
静夜诵佳什,泠然如梦醒。
瘦语自腴泽,险句自稳平。
譬彼有源水,随流作幽清。
奇抱叹皓首,败屋挑寒灯。
天运岂其然,人力非所能。
我读渊明诗,悠悠千古情。
衔觞岂好饮,采菊非餐英。
何时共皋益,赓歌在虞庭。
浮艳誇春苑,贞耐还秋花。
有菊与芙蓉,谁能分等差。
金蕊含朝晖,丹脸粲夕霞。
素商太冷淡,岁晚生光华。
诗人抱幽独,东篱爱天葩。
可惜亭亭姿,误以脂粉加。
知音须子期,知味须易牙。
临风慨千古,云海浩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