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僧难得不为僧,僧戒僧仪未是能。
弟子自知心了了,吾师应为醉腾腾。
多生觉悟非关衲,一点分明不在灯。
祗道诗人无佛性,长将二雅入三乘。
为僧难得不为僧,僧戒僧仪未是能。
弟子自知心了了,吾师应为醉腾腾。
多生觉悟非关衲,一点分明不在灯。
祗道诗人无佛性,长将二雅入三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名为《赠休禅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豁达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为僧难得不为僧,僧戒僧仪未是能。”这两句表明了成为真正的僧人并非易事,因为要遵守僧人的戒律和仪轨,这需要极高的自制能力和精神修养。诗人通过这些字眼,展现了一种对佛教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弟子自知心了了,吾师应为醉腾腾。”这里,“了了”意味着心灵的清净与明晰,而“吾师应为醉腾腾”则是诗人对师父的赞誉,形容其心境如同醉酒般自在、超脱。
“多生觉悟非关衲,一点分明不在灯。”这两句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佛理,即真正的觉悟并非外表所能及,而是一种内心的顿悟。这里,“一點分明”指的是对宇宙真相的清晰理解,而“不在灯”则是比喻,用灯光来象征知识和智慧,意味着这种理解超越了书本知识。
“祗道诗人无佛性,长将二雅入三乘。”最后两句诗反映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省,以及对佛法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独特看法。诗中所指的“二雅”可能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而“三乘”则是佛教中的三个修行途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诗人似乎在表达,虽然自己是一位诗人,没有成就佛法,但仍能将儒道的智慧融入到佛教的修行中去。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透露出其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精神世界的豁达。
彭泽秋高,河阳春满,者番传遍三饶。
待诏当门,尊君环郭,羽毛想像云霄。苏海与韩潮。
有丰湖韵事,湘水歌谣。
贤吏甘棠,儿童竹马喜今朝。执鞭愿附词曹。
奈风尘老我,何处推敲。
西出渭城,南来明月,韶光易把人抛。天外忆王乔。
叹谁言河广,曾不容刀。
安得望耕亭畔,晨夕许诛茅。
真州城里荒园,藤花犹挂无枝树。
挐空紫爪,承烟秃干,飘零无主。
几度徘徊,满庭烟草,一天风絮。
看堆瓴累石,颓垣三尺,都不见,开门处。
曾记昔年歌舞。更安详、食经茶谱。
绣帘促膝,玉阑携手,尽应仙侣。
谁料如今,假山遮断,桥头鹓鹭。
只斜阳一片,暮鸦万点,约将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