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山麓南康军,道脉紫阳夙有闻。
五老峰前环白鹿,九经天上降彤云。
江船廿载经过近,尘鞅多违感慨勤。
俎豆骏屏罗讲院,几从班末炙炉薰。
匡庐山麓南康军,道脉紫阳夙有闻。
五老峰前环白鹿,九经天上降彤云。
江船廿载经过近,尘鞅多违感慨勤。
俎豆骏屏罗讲院,几从班末炙炉薰。
这首诗描绘了对庐山的向往与赞美之情。首联“匡庐山麓南康军,道脉紫阳夙有闻”点出地点与历史渊源,庐山位于南康军之侧,自古以来便与紫阳(道教圣地)有着深厚的联系。接着“五老峰前环白鹿,九经天上降彤云”两句,以五老峰为背景,想象着白鹿环绕,彤云降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自然景观。
“江船廿载经过近,尘鞅多违感慨勤”则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长久向往与多次尝试接近却未能如愿的复杂心情,其中蕴含着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渴望与对现实束缚的无奈感慨。
最后,“俎豆骏屏罗讲院,几从班末炙炉薰”两句,转而描述了庐山的文化氛围,通过“俎豆”、“骏屏”、“罗讲院”等词汇,展现了庐山作为文化圣地的风貌,以及诗人对这里深厚文化底蕴的敬仰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自然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庐山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情感寄托。
盘江在枕下,伸脚欲踏河塘堠。
晓闻花堌子规啼,暮踏花堌日已瘦。
问君道近行何迟,道果非远我非迟,君试亲行当自知。
此道如读昌黎之文少陵诗,眼著一句见一句,未来都非夷所思。
云木相连到忽断,初在眼前行转远。
当年止求径路通,闷杀行人渫不管。
忽思怒马驱中州,一目千里姿所游。
安得便驰道挺挺,大柳行边饭葱饼,荒山惜此江湖影。
一夕复一夕,一朝复一朝。
朝夕递相送,岁尽何必在今宵。
噫乎岁如江上之波,我如中流之石抵荡磨。
来波去浪涉无尽,石行泐矣当奈何。
酒杯融融,吾留六龙。
六龙不留我心苦,夜半高歌泪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