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
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
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
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
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
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
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
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
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
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
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
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
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诗人以“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开篇,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坚守的思考。接着,“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引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赞美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同时也暗示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一句,对比诸葛亮在蜀地的贡献与最终的结局,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感慨。随后,“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强调了诸葛亮并非追求功名,而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之心。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则将话题转向对汉朝辉煌历史的追忆,以及对自然界的拟人化处理,暗示即便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万物也都有其情感与记忆。
“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通过一个意外的身份揭示,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人物身份与命运的探讨。最后,“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表达了对历史偶然性与个人命运不可控的无奈与遗憾。
“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以《梁父吟》这一古曲作为结语,不仅呼应了开头对历史的回顾,也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精神的永恒怀念与敬仰之情。整首诗在历史与哲学的交织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