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石压寒筱,高松挂枯藤。
长怀故山景,况见故山僧。
僧今归故山,我归嗟未能。
题诗送僧归,怅然离思增。
危石压寒筱,高松挂枯藤。
长怀故山景,况见故山僧。
僧今归故山,我归嗟未能。
题诗送僧归,怅然离思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面,通过危石、寒筱、高松与枯藤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充满自然之美的意境。诗人以“长怀故山景”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深深怀念,而“况见故山僧”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思念的对象具体化为熟悉的山中僧侣。当得知僧人即将返回故乡时,诗人不仅感到欣慰,也因自己的归乡之愿未能实现而略感遗憾。最后,“题诗送僧归”不仅是一份对友人的祝福,更寄托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使得离别之情更加浓郁,引发了读者深深的共鸣。
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入微,既有视觉上的层次感,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危石与寒筱的对比,高松与枯藤的结合,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而“故山景”和“故山僧”的反复提及,则强化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世界,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绪与情感,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