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栖觉树,此地傲沧波。
三悟超空界,群生溺爱河。
石龙馀赞叹,瑶岛谩经过。
何似心珠妙,圆明照大罗。
何年栖觉树,此地傲沧波。
三悟超空界,群生溺爱河。
石龙馀赞叹,瑶岛谩经过。
何似心珠妙,圆明照大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越。首句“何年栖觉树,此地傲沧波”以“觉树”象征觉悟,暗示这位僧人在此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不为外界的波涛所动。接着,“三悟超空界,群生溺爱河”表达了通过三次深刻的领悟,超越了虚幻的世界,而众生却深陷于欲望与情感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突显出僧人对世事的洞察与慈悲。
“石龙馀赞叹,瑶岛谩经过”两句,以自然景观为喻,石龙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自然的力量,瑶岛则代表了理想中的仙境或心灵的净土。这两句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同时暗含着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超越。
最后,“何似心珠妙,圆明照大罗”将心比作明珠,强调内心的光明与智慧,能够照亮整个宇宙(大罗)。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内心力量的赞美,也体现了佛教中追求内心清净、智慧圆满的理想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僧人对佛法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