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风光付湿薪,更堪门外雨如尘。
千枝宝炬知何处,一寸清愁苦傍人。
落纸惊蛇空妙墨,中庭独鹤漫閒身。
青藜不照蓬莱阁,云断苍梧怆百神。
元夕风光付湿薪,更堪门外雨如尘。
千枝宝炬知何处,一寸清愁苦傍人。
落纸惊蛇空妙墨,中庭独鹤漫閒身。
青藜不照蓬莱阁,云断苍梧怆百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壁的作品,名为《钱史君见赠元夕新什次韵答之》。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即元宵节,即上元、下元、中元,也称为元夕)的夜晚风光,以及诗人独自在庭院中的感受和情思。
首句“元夕风光付湿薪”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元宵之夜,火炬被雨水浸湿,火光摇曳,营造出一种柔美而又有些许哀愁的情境。接下来的“更堪门外雨如尘”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让读者感受到那夜晚的静谧与细雨的连绵。
第三句“千枝宝炬知何处,一寸清愁苦傍人”表达了诗人对灯火节日的怀念之情,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这里的“一寸清愁”形象地描摹出诗人的心绪如同细丝般纠结难解。
第四句“落纸惊蛇空妙墨,中庭独鹤漫閒身”则转向了诗人夜晚的书房之内,他在书写时不经意间惊起了沉睡中的蛇,这里的笔触轻盈而生动。随后“中庭独鹤漫閒身”则描绘出诗人在空旷的大院中漫步,孤寂而又自在。
最后两句“青藜不照蓬莱阁,云断苍梧怆百神”通过对仙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寄托之地的向往。这里的“青藜”指的是仙草,“蓬莱阁”则是传说中的仙境,而“云断苍梧怆百神”则象征着对遥远神秘世界的眷恋和思念。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构建,营造出一种既有节日氛围又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艺术效果。
胶西丈人头皓白,避世不作诸侯客。
黄帝老子是其师,短褐补肩人不识。
呜呼相国起文吏,能解干戈谋社稷。
诸田喋血腥未已,封裹疮痍与休息。
三齐儒生多说士,强读诗书谈治国。
席间众口乱如发,乡饮明堂尽陈迹。
丈人西来貌甚野,杖藜柴车面黧黑。
坐言治道本无事,要尔苍生自安适。
尔能高卧知大体,男子耕耘女蚕织。
用之天下如掌上,况尔区区城七十。
相君再拜受其教,舍以高堂奉颜色。
相君已死君不来,千五百年人叹息。
眈眈新堂作者谁,密州太守文章伯。
太守高吟醉太白,年谷常丰无盗贼。
三牛倒曳九仙木,大斤截落琅琊石。
脩梁巨柱屹如涌,磊落巍峨称公德。
太守思公公不见,辟户张筵望南北。
诗成鬼神相对泣,文就龙蛇惊辟易。
公今存亡讵可问,况今自有神仙骨。
五嶷山高近城郭,太守有堂奚不宅。
我欲写公之意于鸣琴,又欲画公之容于四壁,太守胡不置我于其侧。
我欲奋飞无羽翼,注目高歌泪沾臆。
《盖公堂歌》【宋·毕仲游】胶西丈人头皓白,避世不作诸侯客。黄帝老子是其师,短褐补肩人不识。呜呼相国起文吏,能解干戈谋社稷。诸田喋血腥未已,封裹疮痍与休息。三齐儒生多说士,强读诗书谈治国。席间众口乱如发,乡饮明堂尽陈迹。丈人西来貌甚野,杖藜柴车面黧黑。坐言治道本无事,要尔苍生自安适。尔能高卧知大体,男子耕耘女蚕织。用之天下如掌上,况尔区区城七十。相君再拜受其教,舍以高堂奉颜色。相君已死君不来,千五百年人叹息。眈眈新堂作者谁,密州太守文章伯。太守高吟醉太白,年谷常丰无盗贼。三牛倒曳九仙木,大斤截落琅琊石。脩梁巨柱屹如涌,磊落巍峨称公德。太守思公公不见,辟户张筵望南北。诗成鬼神相对泣,文就龙蛇惊辟易。公今存亡讵可问,况今自有神仙骨。五嶷山高近城郭,太守有堂奚不宅。我欲写公之意于鸣琴,又欲画公之容于四壁,太守胡不置我于其侧。我欲奋飞无羽翼,注目高歌泪沾臆。
https://shici.929r.com/shici/rPMp98J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