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这牛儿,身强力健,几人能解牵骑。
为贪原上,嫩草绿离离。
只管寻芳逐翠,奔驰后、不顾倾危。
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今有智,长绳牢把,短杖高提。
入泥入水,终是不生疲。
直待心调步稳,青松下、孤笛横吹。
当归去,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
咄这牛儿,身强力健,几人能解牵骑。
为贪原上,嫩草绿离离。
只管寻芳逐翠,奔驰后、不顾倾危。
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今有智,长绳牢把,短杖高提。
入泥入水,终是不生疲。
直待心调步稳,青松下、孤笛横吹。
当归去,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闲的牧牛图景。开篇“咄这牛儿,身强力健,几人能解牵骑”写出了牛儿健壮有力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牧童对牛的驾驭能力的赞赏。
接着“为贪原上,嫩草绿离离。只管寻芳逐翠,奔驰后、不顾倾危”展现了牛儿在青草如茵的地带自由馋食的情景,它们追逐着鲜美的草料,不顾一切地奔跑,似乎完全忘记了身后的危险。
诗人通过“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一句,流露出牧童对归家的渴望和不舍,但牛儿依旧在远方山水间徘徊,不肯就此返回。
然后是“牧童,今有智,长绳牢把,短杖高提。入泥入水,终是不生疲”这几句,写出了牧童对牛的管理之精明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即使在泥泞或水中,也不感到疲惫。
“直待心调步稳,青松下、孤笛横吹”的描绘则是牧童在等待牛儿平静下来,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时,他开始吹奏着孤独的笛子,在青松之下享受这份宁静。
最后,“当归去,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表达了在夜晚月光明亮的时候,牧童与牛儿归家的场景,他们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再也分辨不出彼此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