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尘西望满燕山,帝业河东指顾间。
明月不关兴废事,夜深来照井湲潺。
腥尘西望满燕山,帝业河东指顾间。
明月不关兴废事,夜深来照井湲潺。
这首诗名为《琉璃井》,是明代诗人罗兆鹏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画面,通过“腥尘”、“燕山”、“帝业”等词语,勾勒出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同时以“明月”这一永恒不变的自然元素,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人事兴衰的深刻思考。
首句“腥尘西望满燕山”,开篇即以“腥尘”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历史的痕迹和战争的残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中。“西望”二字则暗示了诗人站在某个特定地点,遥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感慨。
接着,“帝业河东指顾间”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历史的宏大主题。这里的“帝业”不仅指的是帝王的权力与地位,更象征着历史的进程与国家的命运。而“河东”则可能暗指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强调了地域的广阔与历史的深远影响。整句话通过“指顾间”这一短促的时间表达,展现了历史变迁之迅速与不可逆转。
“明月不关兴废事,夜深来照井湲潺”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明月”这一自然界的美好元素,与历史的兴衰形成对比。明月似乎超脱于人间的纷扰与变迁之外,它不关心世间的兴亡更替,却在深夜静静地照耀着井边潺潺的流水。这一景象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时间永恒性的隐喻,暗示着无论世间如何变化,总有不变的美好存在,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与希望。
综上所述,《琉璃井》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自然、兴衰与永恒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三陵营治长景献,次及两宫又三殿。
役夫苦役荷校逃,心计口画手布算。
官物献媚输中官,中官甲第青云端。
帝登云台惨不悦,多是民膏与民血。
怜念旧劳落一秩,乾没如山号金穴。
珠围翠绕何纷纶,居然三十六宫春。
各具衣带随所服,竹枝蘸地羊推轮。
严惮其妻老弥悍,风雪天寒背浃汗。
命取吴中诰敕来,高声诵之声如雷。
代草翰林故解事,终篇乃无一廉字。
群婢窃笑斗屏间,司空见惯如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