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时越五湖,行行遂所适。
之子方乐天,众累焉能迫。
几时越五湖,行行遂所适。
之子方乐天,众累焉能迫。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米芾的《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生活态度。
“几时越五湖,行行遂所适。”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想象自己何时能够像古代的隐士一样,远离尘嚣,游历于五湖四海之间,随心所欲地生活。这里的“五湖”通常指的是中国的五大名湖,象征着广阔的自然世界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之子方乐天,众累焉能迫。”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反感。"之子"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乐天"意味着乐于天道,顺应自然,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众累"则指各种世俗的烦恼和束缚,诗人认为这些不应该限制一个人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束缚的不满。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赵君胸中何瑰奇,白日照耀珊瑚枝。
新诗哦成七字句,孤桐赠我千金资。
人间皓齿蛾眉斧,筝笛纷纷君未许。
自言工作古离骚,十指黄钟挟大吕。
芙蓉清江薜荔塘,灵均一去乘鸾凰。
君试一弹来故乡,荷衣蕙带芳椒堂。
往时嵇阮二三子,能以遗音还正始。
谁令窈窕从户窥,曾闻长卿心好之。
低头儿女调音节,此器岂因渠辈设。
劝君往和薰风弦,明光佩玉声璆然。
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只今欲解无弦嘲,听取长松万壑风萧骚。
代北寒齑捣韭萍,奇苞零落似晨星。
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
欲就左慈求拄杖,便随李白跨沧溟。
攀条与立新名字,儿女称呼恐不经。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
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
谬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
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
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
报君不虚受,知我非轻啜。
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
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
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
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
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
往来供十吏,腕脱不容歇。
平生轻妄庸,熟视笑魏勃。
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
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
慎毋及世事,向空书咄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