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
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
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
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
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
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
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
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题目为《题护国大师塔》。通过诗中“莫认双林是佛林”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敬仰,还要达到内心的领悟。而“禅栖无地亦无金”则透露了诗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超脱和精神修行的追求。
“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两句表达了对护国大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内化。这里的“塔前尽礼”指的是在大师塔前行礼,表示最深切的尊奉,而“灰来相”则是对大师遗体火化后骨灰的尊重。“衲下谁宗印了心”则显示出诗人对于护国大师教义的深刻领悟和内心的认同。
“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两句中,“笠象胤明双不见”可能是指对佛法真理的探求,虽然难以直接观见,但通过修行可以逐渐领悟。而“线源分派寸难寻”则是在说佛法的奥义深不可测,每一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不易彻底理解。
最后,“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护国大师智慧的敬仰,以及自己对于佛法的学习和领悟。这里的“吾师觉路余知处”指的是诗人的老师(即护国大师)在修行道路上所获得的深刻见解,而“我”则是通过一夜之间对《大藏经》的吟诵来表达自己对于佛法的勤奋学习和追求。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杜荀鹤对护国大师及其精神遗产的崇敬,也体现了他个人对于佛教修行和智慧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在宗教信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厚融合,以及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