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
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
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
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
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
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
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
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
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
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
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
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
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
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
这首诗描绘了江河发源、流经山谷、汇聚众水、东流入海的壮丽景象。开篇两句“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生动地勾勒出了江河的起点,分别从岷山和昆崙山脉奔涌而出。紧接着,“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则形象地展示了江河宽广且深邃的特性,它们汇聚了无数小溪,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巨流。
诗人随后描绘江河曲折的路径,“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让读者感受到江水蜿蜒曲折、宛转千里的壮观。接着,“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则表明了江河所经过的山脉和郡县众多,但具体数量已难以计数。
最后两句“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描绘了一条小溪在海边的景象,它与江河相比虽小,但也迅速地融入了汹涌的潮水之中。末句“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则指出尽管小溪最终也汇入大海,但它与江河在气势和壮观上仍有所不及。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中水流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从小到大的生命力和无穷变化的哲理。
照眼非梅亦非菊,千叶繁英刻琮玉。
色含天苑鹅儿黄,影蘸瀛波鸭头绿。
日烘喜气光烛须,雨洗道装鲜映肉。
此梅开后更无梅,莫惜攀条饮醽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