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杂诗四首·其四》
《杂诗四首·其四》全文
宋 / 王之望   形式: 古风

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

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

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

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

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

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

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

(0)
翻译
江水发源于岷山的南面,黄河源自昆仑山脚下。
源头既深远又广大,浩荡汇集成众多水流。
它向东流去直到渤海,蜿蜒曲折长达万余里。
经过无数座山峦,穿越过多少个郡县。
在海边有一条小溪,它源自附近的海山之中。
这条小溪虽然只有数里之遥,却已感受到潮汐的波动。
虽然最终都流入大海,但它难以与江河的规模相提并论。
注释
江发:江水发源。
岷山阳:岷山的南面。
河出:黄河流出。
昆崙趾:昆仑山脚下。
渊源:源头。
洪深:深远广大。
浩浩:浩荡。
众水:众多水流。
东流:向东流。
渤澥:渤海。
曲折:蜿蜒曲折。
万馀里:万余里。
经山:经过。
无重数:无数。
过郡:穿越。
不知几:不知道多少。
海边:海边。
小溪:小溪。
近出:源自。
海山里:附近的海山。
数里间:数里之遥。
潮波:潮汐波动。
虽则:虽然。
难与:难以与...相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河发源、流经山谷、汇聚众水、东流入海的壮丽景象。开篇两句“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生动地勾勒出了江河的起点,分别从岷山和昆崙山脉奔涌而出。紧接着,“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则形象地展示了江河宽广且深邃的特性,它们汇聚了无数小溪,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巨流。

诗人随后描绘江河曲折的路径,“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让读者感受到江水蜿蜒曲折、宛转千里的壮观。接着,“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则表明了江河所经过的山脉和郡县众多,但具体数量已难以计数。

最后两句“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描绘了一条小溪在海边的景象,它与江河相比虽小,但也迅速地融入了汹涌的潮水之中。末句“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则指出尽管小溪最终也汇入大海,但它与江河在气势和壮观上仍有所不及。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中水流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从小到大的生命力和无穷变化的哲理。

作者介绍

王之望
朝代:宋   字:瞻叔   生辰:1102-1170

王之望(1102-1170),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猜你喜欢

长平

一败长平振古无,赵邦臣主亦何愚。

当时已中冯亭计,犹自区区遣郑朱。

(0)

咏竹

秋声十里离离影,正是风篁入望时。

清节知无因热意,虚心岂有傲人姿。

淇园翠锁烟三径,湘水青涵玉万枝。

几度濡毫思细写,胸无成竹敢轻为。

(0)

读喻叔奇游庐山诗·其二

路经湓浦叹匆匆,不及从君访远公。

忽见庐山真面目,在君二十一时中。

(0)

汉水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横行江汉间,楚子灭诸姬。

问鼎轻周室,争盟会淮夷。

子孙世有国,地大先王时。

封疆六千里,俛首为秦雌。

虎狼不可亲,前后几见欺。

始堕张仪计,卒至王剪师。

西风吹黄芦,疑是骚人悲。

(0)

州宅十二咏.庆朔堂

昔日栽花者,官移花未开。

旧花今岂在,犹说范公栽。

(0)

省中黄梅盛开同舍命予赋诗戏成四韵

照眼非梅亦非菊,千叶繁英刻琮玉。

色含天苑鹅儿黄,影蘸瀛波鸭头绿。

日烘喜气光烛须,雨洗道装鲜映肉。

此梅开后更无梅,莫惜攀条饮醽醁。

(0)
诗词分类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诗人
刘球 刘胜 荆轲 陈韡 吴淑姬 郦炎 祝颢 朱厚熜 顾梦游 黄尊素 赵壹 李约 傅毅 王籍 夏侯湛 郝天挺 吴兰修 沈君攸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