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惜春晚,庭树绿已深。
重门掩昼静,高馆正阴沈。
披衣步前除,悟物怀贞心。
澹泊方自适,好鸟鸣高林。
端居惜春晚,庭树绿已深。
重门掩昼静,高馆正阴沈。
披衣步前除,悟物怀贞心。
澹泊方自适,好鸟鸣高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春末夏初时节,在安静的庭院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诗中的“端居”二字,意味着诗人选择在家中静坐,享受这短暂的春季时光。随着“庭树绿已深”,树木的浓绿映入眼帘,不仅渲染了季节的更替,也暗示着生命的蓬勃与宁静。
“重门掩昼静,高馆正阴沈”两句,通过描绘关闭的大门和幽暗的高馆,营造出一种内外环境的对比,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沉静与深邃。这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更是对诗人内心状态的隐喻,暗示着他对外界纷扰的隔绝,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入探索的渴望。
“披衣步前除,悟物怀贞心”则展现了诗人的行动与思考。他走出室内,步入庭院,与自然亲密接触,通过观察万物,感悟到一种坚定而纯洁的心境。这里的“贞心”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心,也是对道德品质的坚守。
最后,“澹泊方自适,好鸟鸣高林”两句,以“好鸟鸣高林”作为结句,不仅呼应了开头的“庭树绿已深”,更以鸟鸣之声,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真谛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双重探索,以及在静谧环境中找到的精神寄托。
昔予开观光,葛子自扬至。
芙蓉出秋水,神清绝神气。
棣萼映堂萱,闾阎称孝弟。
挥金辟行窝,昌大斯文地。
再荐乃入京,马群空北冀。
乐近天子光,九五正当位。
众凿混沌馀,古锥乃一试。
且勿访去华,轻言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