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六代表江关,趺坐翻经尔自闲。
小品签从明月下,长干塔在乱云间。
布金可待酬恩至,挂钵应知乞法还。
持得摩尼一珠去,为谁功德施名山。
丛林六代表江关,趺坐翻经尔自闲。
小品签从明月下,长干塔在乱云间。
布金可待酬恩至,挂钵应知乞法还。
持得摩尼一珠去,为谁功德施名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归返金陵主持大报恩寺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诗人以“丛林六代表江关”开篇,巧妙地将僧人的身份与所处环境相联系,暗示了其修行之地的庄严与重要性。接着,“趺坐翻经尔自闲”一句,生动地刻画了僧人静坐诵经的宁静场景,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内在平和。
“小品签从明月下”,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仅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小品签(佛经或佛像),也暗示了僧人修行的时刻与环境,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长干塔在乱云间”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将读者的视野引向更高远的天空,长干塔与乱云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寓意着僧人修行之路的崎岖不平。
“布金可待酬恩至,挂钵应知乞法还”两句,表达了对僧人未来生活的期待与祝福,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中布施与求法的精神。最后,“持得摩尼一珠去,为谁功德施名山”以一颗象征智慧与慈悲的摩尼珠结束全诗,既是对僧人高尚品德的赞美,也是对其未来行善积德、普渡众生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佛教精神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
自恨多情,为何这样难绝。闷昏昏、没些情节。
到如今、诸事废此心不灭。尚牵缠、想着迎风待月。
病起穿衣,带儿却倩人结。瘦将来、臂才一捻。
这离愁多簇在,翠眉两叶。便欢时、却是与愁同活。
恨事多如许。记前年、秣陵城下,群公相聚。
座有宗生高兴极,招手狂吟而去。
路踏入、乱山荒坞。
再上孝陵回首望,见禁城、秋柳垂烟莫。
是往日,朝天处。运移汉祚畴能拒。
叹从来、蜗头蛮触,都归历数。
指点六朝遗迹在,多少兴亡之故。
曾一夕、共论千古。
来岁重游君不见,也铜驼、石马知回顾。
只髣髴,精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