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高耸华千丈,迭嶂层峦屹相向。
依稀五老接匡庐,恍惚云门连雁荡。
近浓远淡半有无,巑岏怪石迷苔芜。
一湾流水湛清碧,四时云气常模糊。
何人结屋山之麓,尽日关门甘隐伏。
半点红尘不到来,抱膝长歌紫芝曲。
好山高耸华千丈,迭嶂层峦屹相向。
依稀五老接匡庐,恍惚云门连雁荡。
近浓远淡半有无,巑岏怪石迷苔芜。
一湾流水湛清碧,四时云气常模糊。
何人结屋山之麓,尽日关门甘隐伏。
半点红尘不到来,抱膝长歌紫芝曲。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川的雄伟与幽静之美。开篇“好山高耸华千丈,迭嶂层峦屹相向”,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高山的巍峨壮观,山峰层层叠叠,仿佛在相互对峙,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接着,“依稀五老接匡庐,恍惚云门连雁荡”两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眼前的山景与著名的庐山和雁荡山相联系,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历史感。同时,通过“依稀”、“恍惚”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似真似幻的意境。
“近浓远淡半有无,巑岏怪石迷苔芜”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景的层次感和细节美。近处的山色浓郁,远处则逐渐淡去,形成一种渐变的效果。怪石嶙峋,苔藓覆盖,增添了山林的野趣和生命力。
“一湾流水湛清碧,四时云气常模糊”两句,将视线从山景转向水景,清澈的溪流在阳光下闪烁着碧绿的光芒,四季变换中,云雾缭绕,为山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灵动。
最后,“何人结屋山之麓,尽日关门甘隐伏。半点红尘不到来,抱膝长歌紫芝曲”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结屋于山脚,闭门自守,不为世俗所扰,以自然为伴,以歌咏为乐,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我君肇当阳,憸佞毕退听。
示民以好恶,观此第一政。
恭惟司马范,二老文且正。
堂堂外王父,九牧称无尽。
宸章粲褒贲,倬彼云汉盛。
昭回天下来,光生万象俊。
小臣行抱忧,中路得此庆。
慨然夷望归,欣闻比干赠。
伤心外王父,三黜坐谏争。
未为召公保,亟上丞相印。
群邪肆欺诬,不死仗元圣。
阉童裂茅土,儇子执魁柄。
十载卧江湖,赍志目不瞑。
谁言堕黄壤,庙象饰绣衮。
石椁安用营,金縢渠不信。
因知日月星,虽晦终不泯。
一旦遇雷风,浮云岂能病。
北风驾寒万窍号,声如八月江上涛。
又疑大鹏上青霄,南溟水击抟扶摇。
昆阳阵败虎豹嘷,撼城飞瓦千兵逃。
焚轮夜起狂终朝,直忧卷屋掀重茅。
我居门巷如荒郊,衾无缋罽裘无羔,苦寒猎猎吹缊袍。
笑引藤樽漱浊醪,不妨高卧醉陶陶。
梦骑天马腾长飙,睥睨玉台阊阖高。
风声诗兴两斗豪,醉中一扫白云谣。
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春艳。
自别河阳,长负露房烟脸。
憔悴鬓点吴霜,念想梦魂飞乱。叹画阑玉砌都换。
才始有缘重见。夜深偷展香罗荐。
暗窗前、醉眠葱茜。浮花浪蕊都相识,谁更曾抬眼。
休问旧色旧香,但认取、芳心一点。
又片时一阵,风雨恶,吹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