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之山,高□虔溪日喧豗。
章江不让贡江去,二水争道谁雄魁。
飞湍直下三百尺,十八滩溜殷其雷。
怪石如鬼出水底,矗者虎牙伏者虺。
轻舟一叶触即粉,江鱼鼓腹不我哀。
虔城十万八千户,今者白骨撑成堆。
荒榛官道人迹绝,白昼遨嬉狼与豺。
有虎小于狸飞而食,虎腾蒿莱野豕怒,触人大树为之摧。
豪猪激矢矢飞射,黄沙漠漠天倒埋。
岭头行子望岭哭,招䰟涉江归去来。
逆毛九尾啼我侧,行人听之色死灰。
虔之山,自崔嵬。
山北高台止孤树,长号为我山崩颓。
高台虽崩台中石骨不得朽,应见西生日月江东回。
虔之山,高□虔溪日喧豗。
章江不让贡江去,二水争道谁雄魁。
飞湍直下三百尺,十八滩溜殷其雷。
怪石如鬼出水底,矗者虎牙伏者虺。
轻舟一叶触即粉,江鱼鼓腹不我哀。
虔城十万八千户,今者白骨撑成堆。
荒榛官道人迹绝,白昼遨嬉狼与豺。
有虎小于狸飞而食,虎腾蒿莱野豕怒,触人大树为之摧。
豪猪激矢矢飞射,黄沙漠漠天倒埋。
岭头行子望岭哭,招䰟涉江归去来。
逆毛九尾啼我侧,行人听之色死灰。
虔之山,自崔嵬。
山北高台止孤树,长号为我山崩颓。
高台虽崩台中石骨不得朽,应见西生日月江东回。
这首诗《虔之山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描绘了虔州(今江西赣州)山川的壮丽与险峻,以及山中所见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悲凉。
诗开篇以虔州山的巍峨和虔溪的喧嚣起笔,引出章江与贡江的竞流,展现了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接着,诗人细腻地描绘了山间瀑布的壮观景象——“飞湍直下三百尺”,水流冲击石滩发出的轰鸣声犹如雷鸣,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
随后,诗人转向对山中奇石的描写,将它们比作鬼魅、虎牙、蛇虺,形象地展示了山石的形态各异和险峻。轻舟在这样的环境中航行,仿佛随时会化为齑粉,而江中的鱼儿似乎也对人类的苦难无动于衷。
诗的下半部分转向对虔州城的描绘,通过“十万八千户”与“白骨撑成堆”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荒芜的道路、白昼的荒凉以及野生动物的肆虐,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其中,虎、豪猪等动物的出现,不仅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也暗示了社会秩序的崩溃。
最后,诗人以岭头行人的悲泣和对未来的绝望,以及对自然界的奇异现象的描述,如九尾逆毛的怪异叫声,进一步渲染了诗的悲凉氛围。同时,诗人借山台虽崩而石骨不朽的形象,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永恒性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文人忧国忧民情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