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圣人,自然坐莲花。
跏趺黄金相,下照千恒沙。
庄严先帝释,纷诡诸罗叉。
种种明心地,安在斗毗夸。
奈何浮屠教,土木被诸华。
求因还生障,积幻遂成魔。
智士达其根,愚者将奈何。
西方有圣人,自然坐莲花。
跏趺黄金相,下照千恒沙。
庄严先帝释,纷诡诸罗叉。
种种明心地,安在斗毗夸。
奈何浮屠教,土木被诸华。
求因还生障,积幻遂成魔。
智士达其根,愚者将奈何。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的《寓怀(其二十二)》,以佛教中的圣人和佛陀形象为题材,进行了一番哲理性的探讨。首句“西方有圣人,自然坐莲花”描绘了一位高洁的圣人如莲花般端坐,象征着清净无暇。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跏趺黄金相,下照千恒沙”描绘了圣人的庄严法相,光芒普照,如同日月照亮无数世界。
诗人接着将圣人与佛祖释迦牟尼比较,“庄严先帝释,纷诡诸罗叉”,暗示圣人的威严与佛的智慧并举。然而,诗人对佛教徒过分追求形式和装饰提出了批评:“奈何浮屠教,土木被诸华”,指出佛教徒过于注重物质的装饰,这反而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
最后两句“求因还生障,积幻遂成魔”揭示了执着于外在形式可能导致内心的迷失,智者能洞察其根源,而愚者则不知所措。整首诗寓言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世人修行的警示。
络石盘虬,是仙客旧栽,乱水深涧。
渐锦雨抽苗,翠分如剑。
已著紫茸烟穗,连花带露风中飐。芳根剪。
九节寸琼,琴轸同短。付与柔葱轻浣。
爱葫芦刻就,金缕双绾。把玉髓零香,细调红盏。
预劝星郎今日醉,又何须待芳辰换。荷亭畔。
午时细倾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