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此竹房好,偏宜方外情。
前村江动月,清梵昼销声。
讲后雨花乱,风来天籁鸣。
与师分半榻,高卧尽馀生。
爱此竹房好,偏宜方外情。
前村江动月,清梵昼销声。
讲后雨花乱,风来天籁鸣。
与师分半榻,高卧尽馀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超脱的竹房生活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房的雅致与内心的平和。
首句“爱此竹房好”,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竹房的喜爱之情,竹房在诗人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接着,“偏宜方外情”进一步点明了竹房与诗人超凡脱俗心境的契合,暗示这里不仅是物质的居所,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前村江动月,清梵昼销声”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江面映照着月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柔和的光芒所覆盖;而“清梵昼销声”,则以梵音的消逝,强调了环境的寂静,仿佛连时间都静止了。
“讲后雨花乱,风来天籁鸣”描绘了竹房内或室外的活动场景。在僧侣讲经之后,雨花纷飞,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韵律。而“风来天籁鸣”,则是对自然界声音的赞美,风声如同天籁之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神秘感。
最后,“与师分半榻,高卧尽馀生”表达了诗人与僧侣共处竹房,享受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直至终老的愿望。这不仅体现了对竹房生活的热爱,也流露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房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是一首富有禅意的佳作。
肃肃南山松,本不畏雪霜。
东家牛羊西家斧,剥琢憔悴令人伤。
丈夫四十彊乃仕,我今三十四还乡。
非因倦游恋丘壑,直是家难谢冠裳。
邻里老翁怪我红颜未凋歇,前劝葡萄美酒玻璃觞。
再拜谢老翁,我今有酒不敢尝。
胸中珠玑十二斛,斛斛十黄金。
欲吐复摧藏,留照男儿一寸心。
丰城宝剑如得出,改作镰刈向长林。
海内自与黎生左,蹑履竟入罗浮山。
罗浮璇房七十二,往往仙迹非人寰。
天门上达勾曲领,石臼碓沫飞潺湲。
濛晴零雨净峰色,一一麻姑呈翠鬟。
近者余与二三子,被发行歌燕市间。
黄金突兀差快意,那得久驻尘沙颜。
众中闻生不相识,余亦夷门抱关卒。
倘过石室采黄精,其畔或有梁公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