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霏碧瓦尚生烟,日泛彤庭已集仙。
霭霭四门多吉士,熙熙万国屡丰年。
高秋爽气明宫殿,元祐和声入管弦。
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
霜霏碧瓦尚生烟,日泛彤庭已集仙。
霭霭四门多吉士,熙熙万国屡丰年。
高秋爽气明宫殿,元祐和声入管弦。
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秋日宫廷宴会的盛况。开篇两句“霜霏碧瓦尚生烟,日泛彤庭已集仙”通过霜气和日光的交辉,勾勒出一幅皇家殿宇在秋阳下的宁静与神圣图景。这里的“霜霏”指的是轻薄的露水,象征着清晨的湿润,而“碧瓦尚生烟”则透露出宫廷建筑上仍有炊烟袅袅升腾,表明宴会即将开始。接着,“日泛彤庭已集仙”则描写了阳光洒在红色的宫殿上,仿佛已经聚集了神仙一般的佳人。
第三、四句“霭霭四门多吉士,熙熙万国屡丰年”展现了宴会现场的热闹与祥瑞。其中,“霭霭四门多吉士”描绘的是殿宇四周聚集着许多吉祥之士,而“熙熙万国屡丰年”则预示着国泰民安,连年丰收。
五、六句“高秋爽气明宫殿,元祐和声入管弦”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宴会的赞美之情。这里,“高秋爽气”捕捉了秋天清新宜人的气候,而“明宫殿”则是宴会举办地的壮丽。“元祐和声入管弦”进一步突出了宴会中的音乐氛围,"元祐"可能指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年号,也有可能是对美好声音的形容,而“和声入管弦”则描写了乐曲中和谐旋律通过琴瑟等乐器传达出来。
最后两句“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通过鲜花比喻,表达了对宴会上才艺出众之人的赞赏。其中,“菊有芳兮兰有秀”形容了菊花与兰花各自的美丽,而“从臣谁和《白云篇》”则是作者询问在场的人中,谁能与古代乐曲《白云篇》的美妙相媲。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在词藻上的功力,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对国家安泰、文化繁荣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