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母有母年七十,家中倚门望儿泣。
昔年典衣供学书,惟愿功名当早立。
去年缝衣念远游,老眼穿针恐行急。
儿也驱驰荷圣明,薄俸寄归嗟晚及。
呜呼二歌兮心悲伤,白云万里闽天长。
有母有母年七十,家中倚门望儿泣。
昔年典衣供学书,惟愿功名当早立。
去年缝衣念远游,老眼穿针恐行急。
儿也驱驰荷圣明,薄俸寄归嗟晚及。
呜呼二歌兮心悲伤,白云万里闽天长。
这首元代诗人陈宜甫的《四歌行(其二)》描绘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牵挂和期待。诗中,七十岁的母亲倚门而立,遥望外出的儿子,眼中含泪,回忆起过去为儿子读书典当衣物的艰辛,只希望他能早日功成名就。去年儿子远游时,母亲为他缝制衣物,眼神因担心儿子行程匆忙而显得焦虑。尽管儿子在朝廷任职,但微薄的收入让寄回家中的衣物显得迟来,母亲对此深感遗憾。
最后,诗人通过"呜呼二歌兮心悲伤,白云万里闽天长"的感叹,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慨和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展现了家庭亲情与社会现实的交织,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墨樵诗翁发垂耳,少年嗜画今老矣。
山鸡野鹿是前身,每见青山乐忘死。
高堂醉扫匡庐巅,香炉缥缈生紫烟。
我来一见似相识,仿佛偃卧彭郎船。
小孤鱼肥春酒好,何当举白醉五老,芙蓉倒影月出早。
与君同上乐天亭,令人夜唤琵琶听。
繁花孔翠时共喜,金膏空青人罕识。
每观皇甫先生图,令我感此三叹息。
墨樵避俗如避鸮,折简但见先生招。
乱云团成树宛宛,澹墨扫作山迢迢。
人言此是云谷底,武夷下映九曲水。
不然五老匡庐峰,万叠芙蓉照彭蠡。
低低茅屋溪涧滨,墨樵更写先生真。
千章古木一藜杖,毛骨自是仙中人。
尘缘净尽丹砂熟,苍虬停飞虎亦伏。
山童卷取琅函经,纵有黄庭不须读。
烟霞此乐真不迂,临风却作长嗟吁。
十年未得还初服,蕙帐石室今何如。
先生归来早卜筑,我亦同栖此山曲。
便烦作赋邀墨樵,更与泉南数竿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