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有积翠,怪虬托窟宅。
皮鳞老阅岁,髯发硬如戟。
爪擘层云开,夜攫明月食。
偃跃天可依,忍冷冬不蛰。
路绝人罕到,一士卧空壁。
每从晨启扉,终日对森碧。
相看久无厌,稚子笑成癖。
昔自初览时,万松皆历历。
凉阴羃窗几,深黛滴岩石。
无乃肉眼观,玩物犹滞迹。
迩来坐庵中,一松了无觌。
不在形色求,能以神气得。
坚朴藏大用,后凋秉天德。
幽怀与俱化,此境遂真适。
好风忽相过,清音起寞寂。
太古有积翠,怪虬托窟宅。
皮鳞老阅岁,髯发硬如戟。
爪擘层云开,夜攫明月食。
偃跃天可依,忍冷冬不蛰。
路绝人罕到,一士卧空壁。
每从晨启扉,终日对森碧。
相看久无厌,稚子笑成癖。
昔自初览时,万松皆历历。
凉阴羃窗几,深黛滴岩石。
无乃肉眼观,玩物犹滞迹。
迩来坐庵中,一松了无觌。
不在形色求,能以神气得。
坚朴藏大用,后凋秉天德。
幽怀与俱化,此境遂真适。
好风忽相过,清音起寞寂。
这首明代诗人陶安的《看松庵》描绘了一幅深山古松的生动画面。首句“太古有积翠,怪虬托窟宅”展现了松树古老而神秘的形象,仿佛是远古时代的积翠之灵栖息之处。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皮鳞老阅岁,髯发硬如戟”描绘了松树历经岁月沧桑,枝干如虬龙般坚硬,爪擘云层,夜月吞噬,展现出其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偃跃天可依,忍冷冬不蛰”进一步突显松树的高大与耐寒,即使在人迹罕至的山路,它依然傲然独立。诗人每日清晨打开庵门,与松林相伴,欣赏其翠绿的“森碧”,甚至孩子也被其吸引,笑成习惯,足见其魅力。
诗人由初见万松的清晰记忆,转而感叹“无乃肉眼观,玩物犹滞迹”,意识到自己先前仅停留在表面欣赏,未能深入领悟松的精神内核。后来在庵中静坐,他认识到“不在形色求,能以神气得”,即真正的欣赏在于领会松的内在品质——坚朴、后凋和天德。
最后,诗人将自己的心境与松的精神融为一体,感到“幽怀与俱化,此境遂真适”,在清风的吹拂下,庵中的寂静被松的清音打破,更添了一份宁静与适意。整首诗以松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木萧萧,风烈烈。
上有慈乌栖复惊,返哺无由夜啼血。
李家孝子闻之谩愁绝,白首双亲嗟死别。
昔年亲在未作官,家贫何以为亲欢。
如今有禄供甘旨,亲掩泉台呼不起。
呼不起,将奈何,寒云碧草山之阿。
逢人欲语泪先下,流作沧江千顷波。
总教风停木静乌飞去,孝子愁心终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