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吃尽大田荒,二两黄金籴斗粮。
御粥又闻无曲屑,不降胡虏奈饥肠。
耕牛吃尽大田荒,二两黄金籴斗粮。
御粥又闻无曲屑,不降胡虏奈饥肠。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与颓废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困境。开篇“耕牛吃尽大田荒”,表明农田被弃置,连耕牛都在啃食这些荒废的土地,显示农业生产的衰败。
接下来的“二两黄金籴斗粮”则揭示了物价飞涨,人民生活的困苦。黄金作为贵重之物,用来换取粮食,更突显出当时经济危机和民不聊生的状况。
第三句“御粥又闻无曲屑”,在这里,“御粥”指的是皇家的粥,而“无曲屑”则意味着粥中连最细小的米粒也没有。这表面上看似是对皇家餐食精细程度的描绘,实则可能暗喻着皇室与民众生活状况的强烈对比。
最后一句“不降胡虏奈饥肠”,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外来侵略者(胡虏)虽能通过战争手段维持统治,但无法解决内在的饥饿问题的无奈。这里的“奈”字用得恰到好处,传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经济状况和社会现实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