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若无后语,尽自包裹得去。
其奈用处太过,以致栓索俱露。
沩山若无后语,尽自包裹得去。
其奈用处太过,以致栓索俱露。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智愚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意。诗中以沩山(一位著名的禅师)为喻,暗示修行者如果过于执着于佛法,将其视为全部,就可能失去了生活的自然流动和自在。"若无后语,尽自包裹得去",意味着沩山的智慧无需过多言辞解释,就能让人自行领悟。然而,"用处太过"则揭示了过分追求佛法的后果,就像被绳索束缚,失去了自由。
"以致栓索俱露",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束缚的状态,绳索(象征佛法的教条)暴露在外,反而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内心的自由。整体上,这首诗寓言式地教导人们在修行中要保持适度,避免陷入过度依赖或束缚的境地,提倡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金台八月惊寒早,一夜清霜零白草。
故人别我出都门,西风万里交河道。
怜君草莽一书生,曾是高皇知姓名。
挥毫每视金銮草,乘传屡入南交城。
只今又作凤池客,天语传宣到蕃国。
郎官不减旧声华,圣主非常赐颜色。
新赐貂裘不惮寒,壮游谁道别离难。
流沙只合吟边度,葱岭惟应马上看。
看山对景多行乐,张骞伟绩今犹昨。
圣主当图绝漠功,丹青好画麒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