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涂岂为儒冠误,涉世真同行路难。
孤剑未曾国士报,枯桐容易向人弹。
飞鸿自觉青霄迥,失雁徒惊冲雨寒。
芦苇萧萧秋已暮,卑栖吾愧一枝安。
泥涂岂为儒冠误,涉世真同行路难。
孤剑未曾国士报,枯桐容易向人弹。
飞鸿自觉青霄迥,失雁徒惊冲雨寒。
芦苇萧萧秋已暮,卑栖吾愧一枝安。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之标的《己酉秋归述怀(其四)》,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与反思。
首联“泥涂岂为儒冠误,涉世真同行路难”,开篇即以“泥涂”和“儒冠”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艰难与复杂。诗人认为,追求学问与道德,并非导致人生困境的原因,而是因为涉足世间,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道路。这里蕴含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洞察。
颔联“孤剑未曾国士报,枯桐容易向人弹”,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诗人自比为“孤剑”,虽怀有报国之心,却未得施展;又以“枯桐”自喻,即使琴弦干枯,也容易被人弹奏。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既有对理想抱负的坚持,也有对现实境遇的感慨。
颈联“飞鸿自觉青霄迥,失雁徒惊冲雨寒”,通过对比飞鸿与失雁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自由与束缚、成功与挫折的思考。飞鸿在高空中自由翱翔,而失雁则因风雨而感到惊惧。这一对比,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喻。
尾联“芦苇萧萧秋已暮,卑栖吾愧一枝安”,以芦苇在秋风中摇曳,象征着时光流逝,岁月无情。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如同一只栖息在低枝上的鸟儿,对于那些拥有更高地位与更广阔天地的人,他深感惭愧。这不仅是对自己现状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等级差异的一种感慨。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经历与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现实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
登高极望,正凄凉、满眼悲风冷雨。
多少春华摇落后,回首但伤迟暮。
怪字空书,奈何频唤,此意堪谁诉。
疏狂自笑,青衫无限尘土。
那更拾翠情慵,凌云笔老,病卧苍江渚。
旧恨新愁千万种,怎得朱颜长驻。
红锦缠头,金貂贳酒,事事都轻负。
唾壶频击,此生不信如许。
渭南万里,三载携琴,人诵廉洁。
为葬慈亲,归卧溪山别业。
道场勿辞高士吊,哀来时涌丹徒血。
苦思君,又蹉跎相失,暮秋时节。
游望冷、蔷薇洞口,丝竹萧条,远过前哲。
兔苑鸡场,还揽旧时英杰。
草暖吟成樊水调,花飞梦散华池雪。
听西堂,几何时,又鸣蜻蛚。
有意凭谁省,把酒对东风。
不知泪痕多少,昨夜梦魂中。
记取闲亭别馆,谢却舞裙歌扇,璧影挂疏桐。
灯暗衣潜解,香冷被初笼。晚妆却,残粉褪,醉眸慵。
两情各诉,相偎常恨不相逢。
及见何曾几许,依旧华胥梦断,岐路苦匆匆。
马上频回首,此恨有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