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送万古,秋声含七哀。
枯株不萧瑟,枝干虚崔嵬。
伊昔临大道,歌钟醉高台。
台今已平地,祗有春风回。
明月白草死,积阴荒陇摧。
圣贤亦如此,恸绝真悠哉。
落日送万古,秋声含七哀。
枯株不萧瑟,枝干虚崔嵬。
伊昔临大道,歌钟醉高台。
台今已平地,祗有春风回。
明月白草死,积阴荒陇摧。
圣贤亦如此,恸绝真悠哉。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凉、悲哀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过往时光和历史沧桑的感慨。开篇"落日送万古,秋声含七哀",诗人以落日和秋声作为背景,表达了对往昔岁月流逝和悲凉情绪的深刻体验。接着"枯株不萧瑟,枝干虚崔嵬"通过对衰败树木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荒凉感。
诗中"伊昔临大道,歌钟醉高台"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繁华盛世的怀念,那时的人们能够在宽阔的大道上畅饮高声歌唱。然而现在"台今已平地,祗有春风回",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物是人非的无奈感受。
末尾"明月白草死,积阴荒陇摧"一句,通过对夜晚明月下白色的枯草和长时间阴霾天气下荒废的道路的描绘,强化了整首诗的悲凉氛围。最后"圣贤亦如此,恸绝真悠哉"表达了诗人对于即便是圣贤之士也无法免俗的感慨,从而引发出一种深沉的历史宿命感和哲学思考。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生命易逝和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五岁淮山一梦新,扁舟曾系市桥春。
津亭石磴双垂柳,见我依依似故人。
朔风吹雪乱沾襟,走马投村日向沉。
遥想道人敲石火,冷杉寒竹五峰深。
虎观它年青汗手,白头田亩未能闲。
自嫌麦陇无佳思,戏作南斋百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