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谁与娱,作堂面溪湾。
堂中有山色,朝暮来云间。
正作杜老狂,颇异韩子奸。
超然物外景,便觉非人寰。
登临得遐瞩,似破天壤悭。
诗成隐几笑,溪山亦开颜。
缭绕明镜中,参差峨髻鬟。
苦无俗客语,但闻鸟间关。
出门曳藜杖,赖有此往还。
虚名两蜗角,自斗触与蛮。
时平众贤聚,君胡得长閒。
会从车骑出,勒石燕然山。
正恐万里涂,高辕不容攀。
幽人谁与娱,作堂面溪湾。
堂中有山色,朝暮来云间。
正作杜老狂,颇异韩子奸。
超然物外景,便觉非人寰。
登临得遐瞩,似破天壤悭。
诗成隐几笑,溪山亦开颜。
缭绕明镜中,参差峨髻鬟。
苦无俗客语,但闻鸟间关。
出门曳藜杖,赖有此往还。
虚名两蜗角,自斗触与蛮。
时平众贤聚,君胡得长閒。
会从车骑出,勒石燕然山。
正恐万里涂,高辕不容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元吉的《溪山堂次韵》,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溪湾边的溪山堂中享受宁静与自然之美的情景。诗人自称"幽人",无人相伴,却在堂中欣赏到山色和云雾的变化,仿佛与世隔绝,超脱尘俗。他以杜甫的豪放和韩愈的特立独行自比,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登高远望,诗人感到视野开阔,仿佛打破了天地间的界限。创作诗歌时,他悠然自得,连溪山也似乎为之欢颜。周围的景色在水中倒映,如同峨眉般的峰峦在明镜中错落有致。诗人享受着远离尘嚣的乐趣,只有鸟儿的鸣叫声陪伴左右。
诗人感叹,虽然自己隐居于此,但世俗名利如同蜗角之争,虚妄不实。他期望能有朝一日随同贤者一同建功立业,而非长久闲居。他想象着未来的壮举,可能会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但又担心长途跋涉的艰辛。
整首诗通过描绘溪山堂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