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飞传海上音,彤云霭霭幕秋阴。
元戎已作槛中虎,黄阁空留井底金。
半壁久添亡国恨,翠华难系老臣心。
独怜白首商人妇,重拨琵琶泪满襟。
铁骑飞传海上音,彤云霭霭幕秋阴。
元戎已作槛中虎,黄阁空留井底金。
半壁久添亡国恨,翠华难系老臣心。
独怜白首商人妇,重拨琵琶泪满襟。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背景下的一幅凄凉景象。首句“铁骑飞传海上音”以“铁骑”和“海上音”开篇,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迅疾与遥远,仿佛海上传来的战报,预示着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接着,“彤云霭霭幕秋阴”一句通过描写彤云密布、秋日阴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惶恐。
“元戎已作槛中虎,黄阁空留井底金”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元戎”(指军队或将领)比作困在槛中的猛虎,象征着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黄阁”(古代官署名,此处指朝廷)则被比作井底之金,比喻朝廷虽存,但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与价值。这两句深刻揭示了战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双重打击,以及英雄失路、朝廷衰微的悲凉现实。
“半壁久添亡国恨,翠华难系老臣心”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战乱已久,国家残破,人们心中充满了对失去家园的哀痛。同时,也表达了老臣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即使君主(翠华,借指皇帝)难以安抚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忠诚与忧国之情依然坚定不移。
最后,“独怜白首商人妇,重拨琵琶泪满襟”以一位年迈的商人家妇的形象收尾,她弹奏琵琶,泪水满襟,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与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多层次的对比与象征,深刻反映了明代晚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以及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
出驰使者星,岁月一何久。
巨航始北归,华发已盈首。
读书过五车,满腹藏琼玖。
行行赴金阙,朝帝见太母。
乾坤运元气,斟酌须北斗。
愿如范文正,上疏发纩黈。
明明纳忠谏,圣作古无有。
道行且寄书,慰我穷老叟。
难并四者重良辰,寒食风光泽国春。
日滉湖光千顷绿,烟披汀柳万条新。
铃斋投隙登临好,吟笔裁篇气格淳。
顾我不能酬绝唱,聊将鄙句慰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