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
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
不著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
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
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
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恛徨。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
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
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
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
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
言章本非真道,转加务刚强。
心里蚖蛇蝮蠍,螫著便即遭伤。
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
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
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
不著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
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
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
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恛徨。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
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
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
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
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
言章本非真道,转加务刚强。
心里蚖蛇蝮蠍,螫著便即遭伤。
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
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这首诗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大师所作,名为《十四科头(其九)断除不二》。宝志大师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的“不二”思想,以及如何在修行过程中避免陷入二元对立的误区。
诗中首先赞扬了“丈夫运用堂堂”,意指真正的修行者应当心地坦荡,自由自在,不受外物束缚。接着,诗人指出“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纯净,如同金刚般不可动摇,不应被外界事物所损害。
“不著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表达了对中道的追求,即不偏不倚,超越对立,保持一种超脱的状态。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的观点,认为贪嗔痴等世俗欲望并非绝对的恶,而是人们自我认知的局限所致。通过智慧的理解,这些欲望可以转化为修行的动力。
接下来,诗人批评了“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的现象,指出那些因无知而产生错误分别的人,往往在生死轮回中迷失方向。与此相对,智者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理解“色无碍”的真理,即万物皆空,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强调了法性的纯净与众生的执着之间的对比。法性指的是佛法的真理,它本自清净,而众生由于无知和执着,常常将事物视为黑白分明,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宝志大师通过“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这一句,展示了佛陀作为引导者的角色,他以各种方式帮助迷失的众生认识到真相。同时,诗人也提到,真正的解脱并不需要寻找外在的天堂或地狱,因为它们都是内心状态的反映。
最后,“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强调了内在的觉醒和解脱,即通过内心的修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解脱之道,无需向外寻求。诗人告诫那些“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的人,真正的解脱在于内心的觉悟,而非对外在形式的执着。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宝志大师对于佛教教义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修行者如何避免陷入二元对立误区的指导。
平生慕匡庐,使辙得一至。
孤亭双瀑间,苍峭作寒气。
廿年积梦忆,历历摩崖字。
最恋栖贤桥,雷吼石危坠。
维时正春暮,天朗风且惠。
回身揖五老,樽酒会挈置。
蹉跎负山灵,一诺得非伪?
而君楼其下,乐志官却弃。
缚滕乃见招,冰泮整归辔。
吾斋石鼓腹,涧水取养瘵。
山中亦产茶,味苦颇可试。
岩顶风涛书,南康旧州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