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慕匡庐,使辙得一至。
孤亭双瀑间,苍峭作寒气。
廿年积梦忆,历历摩崖字。
最恋栖贤桥,雷吼石危坠。
维时正春暮,天朗风且惠。
回身揖五老,樽酒会挈置。
蹉跎负山灵,一诺得非伪?
而君楼其下,乐志官却弃。
缚滕乃见招,冰泮整归辔。
吾斋石鼓腹,涧水取养瘵。
山中亦产茶,味苦颇可试。
岩顶风涛书,南康旧州帅。
平生慕匡庐,使辙得一至。
孤亭双瀑间,苍峭作寒气。
廿年积梦忆,历历摩崖字。
最恋栖贤桥,雷吼石危坠。
维时正春暮,天朗风且惠。
回身揖五老,樽酒会挈置。
蹉跎负山灵,一诺得非伪?
而君楼其下,乐志官却弃。
缚滕乃见招,冰泮整归辔。
吾斋石鼓腹,涧水取养瘵。
山中亦产茶,味苦颇可试。
岩顶风涛书,南康旧州帅。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至近现代初期的陈宝琛所作,名为《实甫四叠前韵因及匡庐感念旧游四叠奉和并为石鼓之约》。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庐山(即匡庐)的向往与怀念之情,以及对庐山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平生慕匡庐,使辙得一至”,点明了诗人对庐山的向往已久,终于有机会亲临其境。接着,“孤亭双瀑间,苍峭作寒气”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孤亭与瀑布相映成趣,山势峻峭,给人一种寒冷而又神秘的感觉。
“廿年积梦忆,历历摩崖字”则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记忆深刻,仿佛二十年前的梦境依然清晰可见,摩崖上的字迹也历历在目。接下来,“最恋栖贤桥,雷吼石危坠”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栖贤桥旁雷声轰鸣,岩石险峻,充满了自然的力量与美。
“维时正春暮,天朗风且惠”描述了诗人访问庐山的时间正值暮春,天气晴朗,微风轻拂,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回身揖五老,樽酒会挈置”则展现了诗人与庐山的亲密接触,他向五老峰行礼,并在宴会上举杯畅饮。
“蹉跎负山灵,一诺得非伪?”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更早拜访庐山的遗憾,同时也强调了对庐山之神的尊重与承诺的真诚。“而君楼其下,乐志官却弃”则提到了庐山下的建筑与官员的选择,暗示了庐山的吸引力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最后,“缚滕乃见招,冰泮整归辔”描述了诗人被邀请前往庐山的情景,冰河解冻,准备归程。“吾斋石鼓腹,涧水取养瘵”则描绘了诗人在庐山中的生活场景,斋中石鼓饱经岁月,涧水滋养着万物。“山中亦产茶,味苦颇可试”表达了对庐山茶叶的喜爱与尝试,“岩顶风涛书,南康旧州帅”则以岩顶的风涛声与历史人物南康旧州帅,增添了诗的意境与历史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庐山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
云南老人老无力,藜杖支腰陇头立。
道逢蜀客话平生,时复仰天长太息。
自言贯属泸水湄,泸水边徼滨獠夷。
夷人之性类蛇豕,频肆毒螫为疮痍。
十五年前多寇盗,一境骚然不相保。
民禾收刈虏人家,戎马偷衔汝江草。
近来风俗都变移,卷却旌旂张酒旂。
牛羊村落晚晴处,烟火楼台日暮时。
两眼昏花两鬓雪,喜见升平好时节。
茅屋横吹一笛风,野店携归半瓶月。
问翁致此何因缘,道是江阳太守贤。
鼓琴弦歌不生事,十年静治安吾边。
郑国国侨去已久,谁信人间准前有。
异日刊为德政碑,请问云南陇头叟。
江边茅屋被风掀,雨打疏窗夜小眠。
催唤儿童五更起,重添篾缆系渔船。
花飞何事急,纨细不胜裁。
睡起明书幌,妆成湿镜台。
多情调玉烛,作意耻金罍。
授简何容易,相如欲到来。
岁穷于冬春未涉,雪入田中馀润接。
鹰鹯欲击胆方张,狐兔正肥心已怯。
忽呼小队试周旋,直并西山穷射猎。
将军约束金鼓震,令尹指麾豺虎慑。
平原浅草阵横斜,后劲中权旗晔晔。
林空肯使逸禽飞,泽竭不烦追骑蹑。
正堪大嚼出馋涎,安用千金酬笑靥。
风毛漠漠任教吹,雨血纷纷谁所喋。
不容杜曲随李广,顾肯桑间问灵辄。
庙谟不战方两阶,边尘已静休三捷。
酩酊如余乃醉仙,雄豪似子真儒侠。
明朝得隽傥相过,买酒尚堪吾倒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