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莲花凋零的景象,充满了凄美与哀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莲花从盛开到凋落的过程。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开篇即点出莲花即将凋谢的命运,三三两两的莲花房显得格外孤寂,预示着美好时光的消逝。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描述了莲花被采摘后,果实中蕴含的生命力,以及花瓣落地时的鲜艳,虽是凋零,却也留下了最后的绚烂。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这两句运用比喻,将藕比作雕刻的冰晶,将莲蓬比作碧绿的翡翠,形象地描绘了莲藕和莲蓬的美丽,同时也暗示了它们的脆弱与易逝。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半妆”形容莲花凋落后仅剩的一丝残红,“越棹”指江南的船只,这里借指轻舟,整个画面仿佛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充满了宁静与哀愁。“一水腻秦宫”则以秦宫的脂膏比喻水的黏稠,营造了一种沉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最后两句描绘了莲花在秋露的滋润下,依然挺立在晨风中的坚韧形象,虽然凋零,但其精神犹存,给人以希望与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莲花凋零过程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
昔与君交者,乃自吴趋见。
一朝越江浔,千里返燕甸。
谒帝承明庐,伊予蒙嘉荐。
已倾金雘心,复接琼枝面。
忧或枉惠劳,乐亦同酣宴。
投分踰三载,恩爱两无变。
宁期谢朝寺,重与异乡县。
临觞心若焚,把袂泪如霰。
努力崇令德,毋谓名可贱。
鳞次岁方献,骀荡化攸同。
冻树荷灵曜,潜颖熙朝融。
乘木政且平,升阶泽斯丰。
奉三超神理,吹万等玄功。
既渐八埏外,复被九垠中。
泰来有畴祉,时往无再逢。
牵世讵婴网,司晨犹在笼。
效知匪患位,处才俾休躬。
谁谓一羽弱,飏之戾层空。
惧贻抢榆笑,愿托扶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