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辞洛水滨,暮宿河之涘。
四野漫漫不见人,竟日止能行数里。
浑然天地为一色,渭水南北复何似。
五陵鹰犬争合围,十宅管弦初热耳。
连宵耿耿照鬓发,迎马点衣犹未已。
但得来年春麦熟,暂困泥涂复何耻。
农夫南亩未厌多,却入长安作泥滓。
晓辞洛水滨,暮宿河之涘。
四野漫漫不见人,竟日止能行数里。
浑然天地为一色,渭水南北复何似。
五陵鹰犬争合围,十宅管弦初热耳。
连宵耿耿照鬓发,迎马点衣犹未已。
但得来年春麦熟,暂困泥涂复何耻。
农夫南亩未厌多,却入长安作泥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冬大雪中的田野景象和农人生活图画。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平凡劳动者的同情与尊重,以及对艰苦生活的无奈感受。
“晓辞洛水滨,暮宿河之涘”两句,勾勒出诗人在大雪中行走的辛酸历程。早晨告别了洛水边上的家园,晚上则是在河堤旁边找到了临时的住处。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流离失所,更隐含着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四野漫漫不见人,竟日止能行数里”表达了大雪封锁了一切活动,连日常的出行也变得异常艰难。这里,“竟日”意味着整天,反映出了时间的静止和空间的封闭。
接着,“浑然天地为一色,渭水南北复何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孤独与空旷的情怀。雪后的世界变得单调而统一,无论是渭水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生机。
“五陵鹰犬争合围,十宅管弦初热耳”则切入了农人生活的艰辛。即便是在大雪中,农人的劳作也不曾停息,“五陵鹰犬”暗示着田野中的劳作场景,而“十宅管弦”则显示出人们在严寒之日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连宵耿耿照鬓发,迎马点衣犹未已”描绘了农人即便是在雪夜里也要照顾家畜的辛劳场面。诗中用“连宵”表达连续的夜晚,用“耿耿”形容火光的微弱,显示出夜晚的寂静与寒冷。
最后,“但得来年春麦熟,暂困泥涂复何耻”以及“农夫南亩未厌多,卻入长安作泥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盼和对现实的无奈。即便生活充满艰辛,只要来年春天麦子能够成熟,那么目前的困境也就不算什么羞耻了。而农夫们在南亩(田地)上辛勤劳作,虽然没有厌倦,但最终却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入长安做泥工,这种现实无疑是令人感慨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大雪中自然景观和农人生活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和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与希望。
巷战无人,剩雕梁一桁,九条罗帕。
再拜皇天,以次纵容齐挂。
贼至仰视而惊,似听得精灵交骂。
但吞声肢箧奔逃,不敢临风呼吒。
廉姬小妹还魂亚,妾为尼、妹婚而寡。
残躯两两等耄耋,鬼伯当时同赦。
再生已证无生,死者无殊生者。
算清明风雨,又到甲申年也。
烛灺铜盘矣。挂絺衣、几枝萝薛,晚风吹起。
猿笛雁筝声拉杂,一带天河斜指。
论甲子、大夫强仕。
不信东方编贝稳,笑昌黎、早落期期齿。
浑未免、聊复耳。饥驱我亦愁无底。
揖诸侯人呼上客,自称狂士。
十载黄齑酸到骨,嚼出宫商角徽。
丰年少、甘为荡子。
大噱仰天天也闷,肯登堂、浪进先生履。
沦落感、竟如此。
一圆无著。嗟天龙鬼畜,暗中摸索。
想老衲、金钩挂处,伴花雨登台,饭香浮钵。
潦倒东坡,五戒祖、前身衣脱。
认三生故物,探得环时,是我非错。茫茫转轮死活。
只胸旁玉在,温润如昨。
打不破、圈里机关,更儿女牵缠,酒肉耽搁。
项后灵光,险些被、业风吹落。
向当中、一敲两段,省伊络索。
商声一片。凄迷甚、潇潇疏雨深院。
凉生玉簟,苔荒金井,绕篱瓜蔓。寻寻不见。
振翠羽、天机自遣。笑不平、则鸣之语,韩愈识何浅。
数遍秋虫队,蟋蟀低微,寒蝉高远。
豆花载露,听斯音、哀而不怨。
一叶银床,正千里、风清月满。
忆儿时、竹笼载得恣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