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锄商,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锄商,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对孔子的怀念和对麒麟这一神圣象征物的渴望。诗中"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于孔子逝去而麒麟不再出现的哀叹。麒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平安,而孔子的离世则意味着圣贤不再,社会失去了道德的引领。
"蚩蚊尽锄商,此物谁能珍"两句,通过对比普通人对于珍贵事物的贪婪与忽视,以及人们对于麒麟这类神圣物品的无知和冷漠,表达了作者对世人不识宝贵、不懂得珍惜真善的哀叹。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两句,提及到了西汉时期皇帝刘彻(汉武帝)得到麒麟角而将其焚烧,以此来欺骗鬼神。这里批判了权势对真理的扭曲和利用。
最后两句"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则是说人们不仅满足于对神圣象征物品的滥用,还要将其制成黄金来炫耀,以此欺骗后代。这是一种对于当时社会浮华、虚伪现象的批评。
整首诗通过麒麟这一文化符号,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以及对于真善的渴望和对道德沦丧的忧虑。
升沈相识十三秋,新故如麻一转头。
久款游从来北阙,遽闻风教入东州。
自驱矛盾趋中说,谁拥鸾旂玩半流。
十日菊花犹可醉,多情应且击扁舟。
脱身魏晋间,嗣宗南阮英。
长啸写逸兴,偶为台上行。
或带竹林醉,独驾无将迎。
风月乃所友,相投清与明。
微引踵中息,稍从唇齿鸣。
渐渐薄林杪,飘堕令人惊。
忧愤闻而平,贪浊闻而清。
苏门得孙子,答以鸾凤声。
不应乃深应,栖导良自诚。
当悟啸中旨,可传言外情。
台在声不传,万籁徒汝争。
一到重来二纪馀,身閒方误昔迷途。
龙回涧合木长润,圣隐岩空峰转孤。
自放山林随处适,相逢云水有心无。
野僧见我犹生敬,我即休官祇旧儒。
豫章山川足灵气,天与四时滋万汇。
翘然双干秀一门,儒释殊科道无异。
一操经术游广文,一事瓶盂寻祖意。
功名生死两俱彻,论报君亲各无愧。
上人馀力擅风骚,三昧何妨间游戏。
穷愁肯学郊与岛,高瞻已能追晋魏。
文章妙处均制馔,不放咸酸伤至味。
少陵彭泽造其真,运斤成风有馀地。
眉阳老人文所宗,此语得之吾敢秘。
斯君向上踏玄关,奔逸绝尘那可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