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身魏晋间,嗣宗南阮英。
长啸写逸兴,偶为台上行。
或带竹林醉,独驾无将迎。
风月乃所友,相投清与明。
微引踵中息,稍从唇齿鸣。
渐渐薄林杪,飘堕令人惊。
忧愤闻而平,贪浊闻而清。
苏门得孙子,答以鸾凤声。
不应乃深应,栖导良自诚。
当悟啸中旨,可传言外情。
台在声不传,万籁徒汝争。
脱身魏晋间,嗣宗南阮英。
长啸写逸兴,偶为台上行。
或带竹林醉,独驾无将迎。
风月乃所友,相投清与明。
微引踵中息,稍从唇齿鸣。
渐渐薄林杪,飘堕令人惊。
忧愤闻而平,贪浊闻而清。
苏门得孙子,答以鸾凤声。
不应乃深应,栖导良自诚。
当悟啸中旨,可传言外情。
台在声不传,万籁徒汝争。
此诗《尉氏五题(其四)啸台》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描绘了一位脱俗之士在啸台上的雅致生活。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这位隐士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首句“脱身魏晋间,嗣宗南阮英”点明了人物的身份背景,暗示其与魏晋时期的高士嵇康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接着,“长啸写逸兴,偶为台上行”描绘了这位隐士在啸台上长啸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或带竹林醉,独驾无将迎”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隐士在自然中的自在与洒脱,无论是竹林间的微醺还是独自驾车,都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
“风月乃所友,相投清与明”进一步强调了隐士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风月成为他的朋友,共同营造出一片清新明亮的世界。
“微引踵中息,稍从唇齿鸣”则细腻地描绘了隐士在啸台上的动作与声音,通过微妙的动作和轻柔的声音,传达出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渐渐薄林杪,飘堕令人惊”描绘了隐士在啸台上的行为逐渐影响到周围的环境,甚至引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这既是对自然界的尊重,也是对隐士行为的一种赞美。
“忧愤闻而平,贪浊闻而清”表达了隐士的言行能够净化人心,平息纷扰,体现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苏门得孙子,答以鸾凤声”借用典故,说明隐士的智慧和品德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赞扬,如同鸾凤之鸣,高洁而响亮。
“不应乃深应,栖导良自诚”则揭示了隐士的言行虽然看似不直接回应外界,但实际上却深深影响着他人,引导人们走向真诚与善良。
最后,“当悟啸中旨,可传言外情。台在声不传,万籁徒汝争”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强调了隐士通过啸台传达的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一种超越言语的深远意义,提醒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理。
整首诗通过对啸台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隐士生活状态的刻画,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推崇。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