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藓石逾丑,欺霜树成颓。
写此无声诗,摩娑亦不俗。
着藓石逾丑,欺霜树成颓。
写此无声诗,摩娑亦不俗。
这首诗描绘了王世贞对一幅张复所作画作的深刻感悟。通过“着藓石逾丑,欺霜树成颓”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石头上长满了苔藓,看似更加丑陋,而树木在霜雪的侵蚀下显得衰败,这些景象都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界的变迁。
“写此无声诗”,这里的“此”指的是前两句描绘的景象,诗人将其比作“无声诗”,意味着这些景象虽然没有声音,却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哲理,如同一首无声的诗歌,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
最后,“摩娑亦不俗”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画作的欣赏态度。摩娑,即抚摸、触摸,这里不仅指物理上的接触,更深层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画作情感的共鸣。这句话强调了这幅画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并且指出这种欣赏并非浅薄或庸俗,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刻寓意的挖掘,展现了王世贞对艺术的独特洞察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间流逝、自然变迁以及艺术作品永恒价值的深刻思考。
巍楼耸立千仞壁,熊楚奇观此其一。
苍龙夭矫出一头,下瞰七泽乾坤浮。
平远献状呈几席,气势弹压东西州。
仲宣襟抱六合隘,生阅曹刘几成败。
当时徙倚落日边,岂计嘉名镇长在。
高谈犹想四座惊,好语意得由天成。
景升逝矣建安往,岂浊斯足清斯缨。
今朝我与群贤集,负景还能类前日。
斯楼者天台公,扬厉其谁会椽笔。
嗟今视昔后视今,君子思远而忧深。
运方济泰月在临,有如此水舟同心。
芳名起日炳若揭,老子婆娑众宾悦。
怪新来瘦损。
对镜台、霜华令乱鬓影。
胸中恨谁省。
正关山寂寞,暮天风景。
貂裘渐冷。
听梧桐、声敲露井。
可无人、为向楼头,试问寒鸿音信。
争忍。
勾引愁绪,半掩金铺,雨欺灯晕。
家僮困卧呼不应,自高枕。
待催他、天际银蟾飞上,唤取嫦娥细问。
要乾坤,表里光辉,照予醉饮。
忆燕台。
正倚帘吹絮,小立望郎来。
擫管调丝,涂妆绾髻,密意曾托蜂媒。
空恁误、湔裙暗约,最无奈、好梦易惊回。
想见而今,浅颦双翠,沁破妆梅。
沈带悄然宽尽,恨年时行处,红糁苍苔。
前事重寻,幽欢难偶,钿合空委鸾钗。
这一点、相思清泪,做心下、烦恼几时灰。
数叠蛮笺怨歌,忍对花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