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足迹扫尘寰,坐看筇枝上藓斑。
豢得箨龙千尺就,却教行水绕空山。
道人足迹扫尘寰,坐看筇枝上藓斑。
豢得箨龙千尺就,却教行水绕空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人在报恩寺中修行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生活的深刻体悟和艺术加工。
"道人足迹扫尘寰"一句,以“扫”字领起,既形象地表达了道人的清净无为,也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坐看筇枝上藓斑"则是描绘道人静坐在竹林中观赏苔藓的景致,通过对细微之物的观察,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欣赏和敬畏。
接着,"豢得箨龙千尺就"一句,"豢得"意指获得或捕捉,"箨龙"通常象征着山川之精,"千尺"则形容其长而蜿蜒。这里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界的风景与道教中神秘的生物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和敬仰。
最后,"却教行水绕空山"一句,以"却"字转折,"教"字则包含了一种引导或指示之意。"行水"常被用来比喻心灵的清澈与流动,而"绕空山"则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描写。这句话通过将水的流动与山的环绕相结合,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道人的眼光,将报恩寺的自然美景与宗教修行的精神内涵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既幽静又充满生命力的意境。
涂龟宁曳尾,不慕藏廊庙。
山木宁栖崖,青黄非所好。
黄花隐逸材,倜傥寡同调。
卉谱偶传名,艺苑谁能貌。
花师鲜法眼,视比春葩耀。
杯水引滋溉,圆盆作幽隩。
枝干受束缚,犹诩人工妙。
杞柳为杯棬,戕贼性已拗。
绳墨厥天然,俯仰任其诏。
垂头绽冷芳,恐被柴桑笑。
剪翅来孤鹤,引吭一相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