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榛翳空院,非复□□□。
斿竹春来少,虚堂鸟下窥。
晨钟僧乞食,深莽客临碑。
感慨怀今昔,斜阳度水迟。
荒榛翳空院,非复□□□。
斿竹春来少,虚堂鸟下窥。
晨钟僧乞食,深莽客临碑。
感慨怀今昔,斜阳度水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而静谧的古竹院景象,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与淡淡的哀愁。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首句“荒榛翳空院”,以“荒榛”和“空院”开篇,直接点明了环境的荒凉与废弃,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空间被遗忘。接着,“非复□□□”一句,留白处引人遐想,暗示曾经的繁华与现在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激发读者对过往的追忆与思考。
“斿竹春来少,虚堂鸟下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竹林与空荡的殿堂。竹子稀疏,春意未浓,鸟儿在空旷的大殿上低飞窥视,这一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映射出人迹罕至的寂寥与孤独。通过鸟儿的活动,诗人巧妙地打破了画面的静止状态,赋予了空间以生命力。
“晨钟僧乞食,深莽客临碑”则将镜头转向了寺院的生活。清晨的钟声响起,僧人外出化缘,而远方的旅人来到碑前,或许是为了寻觅历史的痕迹,或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宗教生活的简朴与宁静,也暗示了文人墨客对历史文化的追寻与敬仰。
最后,“感慨怀今昔,斜阳度水迟”收尾,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夕阳缓缓西下,似乎也在为这古竹院的往昔与今日作别,增添了几分悲凉与无奈。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历史反思,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山川困游人,而不断归梦。
其馀惟日月,朝夕南北共。
日光驱人身,扰扰逐群动。
乡思须暂忘,世事那止重。
岂如月可喜,露坐息倥偬。
清明入襟怀,万里绝纤霿。
爱之不能飧,但以目睛送。
想知吾在庐,皎皎上修栋。
慈亲坐高堂,切切儿女众。
怜其到吾前,不使降帷幪。
岂不映时节,荏苒更季仲。
而我去方急,其能计归鞚。
我非土木为,耳目异聋瞢。
念之曷由安,肠胃百忧中。
何言月可喜,喜意亦有用。
为其同此时,水木光可弄。
犹胜梦中事,记之聊一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