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困游人,而不断归梦。
其馀惟日月,朝夕南北共。
日光驱人身,扰扰逐群动。
乡思须暂忘,世事那止重。
岂如月可喜,露坐息倥偬。
清明入襟怀,万里绝纤霿。
爱之不能飧,但以目睛送。
想知吾在庐,皎皎上修栋。
慈亲坐高堂,切切儿女众。
怜其到吾前,不使降帷幪。
岂不映时节,荏苒更季仲。
而我去方急,其能计归鞚。
我非土木为,耳目异聋瞢。
念之曷由安,肠胃百忧中。
何言月可喜,喜意亦有用。
为其同此时,水木光可弄。
犹胜梦中事,记之聊一诵。
山川困游人,而不断归梦。
其馀惟日月,朝夕南北共。
日光驱人身,扰扰逐群动。
乡思须暂忘,世事那止重。
岂如月可喜,露坐息倥偬。
清明入襟怀,万里绝纤霿。
爱之不能飧,但以目睛送。
想知吾在庐,皎皎上修栋。
慈亲坐高堂,切切儿女众。
怜其到吾前,不使降帷幪。
岂不映时节,荏苒更季仲。
而我去方急,其能计归鞚。
我非土木为,耳目异聋瞢。
念之曷由安,肠胃百忧中。
何言月可喜,喜意亦有用。
为其同此时,水木光可弄。
犹胜梦中事,记之聊一诵。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巩的《路中对月》,描绘了旅途中对家乡月景的深深思念。首句“山川困游人,而不断归梦”,写出了行者被山水阻隔,但思乡之情却难以割舍,连梦境都充满了归乡的愿望。接着,“日光驱人身,扰扰逐群动”描绘了日间忙碌的生活,与“岂如月可喜,露坐息倥偬”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宁静月夜的向往。
诗人进一步抒发情感:“清明入襟怀,万里绝纤霿”,月光的清澈明亮让人心情开朗,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感受到它的照耀。然而,“爱之不能飧,但以目睛送”,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无法通过实际的馈赠来缓解,只能寄托于目光的遥望。
“想知吾在庐,皎皎上修栋”描绘了想象中的家乡景象,父母和子女围坐在高堂之上,期待着游子归来。诗人感叹季节更迭,“荏苒更季仲”,而自己离家越来越远,归期无定。“我非土木为,耳目异聋瞢”,强调自己并非无情无感之人,内心充满忧虑。
最后,诗人感慨:“何言月可喜,喜意亦有用。为其同此时,水木光可弄。”虽然月色带来喜悦,但这喜悦仅能暂时慰藉,因为月光下的景色虽美,仍不及现实中的团聚。整首诗以月为线索,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家庭的眷恋。
濯锦江头,羞杀艳桃秾李。纵赵昌、丹青难比。
晕轻红,留浅素,千娇百媚。照绿水。
恰如下临鸾镜,妃子弄妆犹醉。
诗笔因循,不晓少陵深意。但满眼、伤春珠泪。
燕来时,莺啼处,年年憔悴。便除是。
秉烛凭阑吟赏,莫教夜深花睡。
西风带暑,又还是、长途利牵名役。
我已无心,君因甚,更把青衫为客。
邂逅卑飞,几时高举,不露真消息。
大家行处,到头须管行得。
何处寻取狂徒,可能著意,更问渠侬骨。
天上人间,最好是、闹里一般岑寂。
瀛海无波,玉堂有路,稳著青霄翼。
归来何事,眼光依旧生碧。
朔云垂天野四平,羌笛叫月山秋清。
金台此日燕万里,绵蕞当年鲁两生。
衢路屏营诗少味,江关萧瑟赋多情。
西风瞥眼鲈鱼鲙,一夜相思闻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