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青山下,云是古长城。
古人不可见,长城今亦平。
空馀饮马窟,泉水喜犹清。
村氓星散居,终岁事农耕。
矧属京畿内,无复风尘惊。
斯民亦何幸,熙熙乐其生。
榆林青山下,云是古长城。
古人不可见,长城今亦平。
空馀饮马窟,泉水喜犹清。
村氓星散居,终岁事农耕。
矧属京畿内,无复风尘惊。
斯民亦何幸,熙熙乐其生。
这首诗描绘了古长城的现状与周边环境,流露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和平时代的喜悦。
首句“榆林青山下,云是古长城”,诗人将目光投向了位于青山之下的榆林,那里曾经是古长城的所在地。通过“云是”二字,既表达了对古长城位置的确认,也暗示了长城在岁月长河中的模糊与变迁。
接着,“古人不可见,长城今亦平”两句,诗人感叹古人的身影已不可寻觅,而眼前的长城已经变得平坦,不再像往昔那样雄伟壮观。这里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空馀饮马窟,泉水喜犹清”描绘了长城遗址中仅存的饮马窟,以及那清澈的泉水。饮马窟是古代士兵为马饮水而设的地方,如今虽已荒废,但泉水依然清澈,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宁静与生机。
“村氓星散居,终岁事农耕”则转向了长城周围的村落,描述了村民们分散居住的生活状态,他们终年从事农耕,过着简朴而稳定的生活。这与长城的雄伟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和平年代的另一面。
最后,“矧属京畿内,无复风尘惊。斯民亦何幸,熙熙乐其生”表达了对当前和平环境的赞美。诗人认为,身处京城附近的村民能够享受安宁的生活,这是他们的幸运。这里的“风尘惊”比喻战乱和动荡,强调了和平对于百姓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古长城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和平的珍惜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怀,情感深沉而富有哲思。
修城去,劳复劳,途中哀叹声嗷嗷。
几年备外敌,筑城恐不高。
城高虑未固,城外重三壕。
一锹复一杵,沥尽民脂膏。
脂膏尽,犹不辞,本期有难牢护之。
一朝敌至任推击,外无强援中不支。
倾城十万户,屠灭无移时。
敌兵出境已踰月,风吹未乾城下血。
百死之馀能几人,鞭背驱行补城缺。
修城去,相对泣,一身赴役家无食。
城根运土到城头,补城残缺终何益。
君不见得一李绩贤长城,莫道世间无李绩。
北风惨澹扬沙尘,郾西三日无行人。
十村九村鸡犬静,高田下田狐兔驯。
昨朝屏息过溪口,知有白额藏深榛。
赤子弄兵更可恻,路旁僵尸衣血新。
野叟伛偻行拾薪,欲语辟易如惊麇。
瘦梅疏竹未慰眼,只有清泪沾衣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