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途宠辱未须惊,归去南山尚足耕。
眼底谁青与谁白,胸中无我并无卿。
柴门候月惟搜句,竹径迎风独举觥。
栩栩北窗高卧稳,折腰久已薄时名。
宦途宠辱未须惊,归去南山尚足耕。
眼底谁青与谁白,胸中无我并无卿。
柴门候月惟搜句,竹径迎风独举觥。
栩栩北窗高卧稳,折腰久已薄时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陆瀹原所作的《被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荣辱的淡然态度,以及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联“宦途宠辱未须惊,归去南山尚足耕”,诗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仕途的起伏,表示即使被贬,也愿意回到山野,继续耕作,过着简朴的生活。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虚名的淡漠。
颔联“眼底谁青与谁白,胸中无我并无卿”,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世事的超脱态度。他认为在眼前的世界里,无论是青是白,都只是外在的表象,而在内心深处,没有自我与他人的分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颈联“柴门候月惟搜句,竹径迎风独举觥”,描绘了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景。在月光下,诗人独自在柴门内寻找诗句的灵感;在竹林小径上,微风吹拂,诗人独自饮酒,享受着宁静与自由。这一联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在生活状态。
尾联“栩栩北窗高卧稳,折腰久已薄时名”,诗人以“栩栩”形容自己如蝴蝶般自由自在地躺在北窗之下,表达了对官场束缚的解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折腰久已薄时名”表明诗人已经看淡了世俗的名声,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官场与自然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荣辱的超脱态度,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情趣。
溯从革命还,天地日蛙黾。
争民施夺余,何地作榛梗。
有贤者高生,抗怀等箕颍。
北海乃高明,南阳贵宁静。
趣与时世疏,味乃诗书永。
颇闻环翠楼,汲古得修绠。
四叶引调同,三绝在务屏。
陆沈黄绶间,拂衣逮俄顷。
舒啸向乌山,杖黎窥丹井。
乃知君子心,用意极幽冷。
不见魏晋贤,神理托酩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