藷种山田谷水田,犁锄忙过晚秋天。
难为晴雨都调适,好葺松床自在眠。
藷种山田谷水田,犁锄忙过晚秋天。
难为晴雨都调适,好葺松床自在眠。
这首诗描绘了农人在山田与水田中耕作的场景,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内心的宁静追求。首句“藷种山田谷水田”,以“藷”(即番薯)作为农耕作物的代表,点明了农事活动的地点和作物种类,山田与水田的对比,展现了农人劳作的多样性和辛苦。
次句“犁锄忙过晚秋天”,描述了农人在秋末冬初时节的繁忙景象,使用犁和锄进行耕作,强调了农事的紧迫性和季节性。这里的“晚秋天”不仅指时间上的晚秋,也暗示着农事接近尾声,但仍然充满忙碌。
第三句“难为晴雨都调适”,表达了农人面对自然界的不确定性时的适应能力。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他们都能够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体现了农人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一句“好葺松床自在眠”,则转而描写农人劳作后的休息场景。他们选择在松树下搭建床铺,享受自然的宁静,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自在生活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农人劳逸结合生活方式的赞美,也是对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寻求内心平静的生活哲学。
嫩黄老碧已多时,騃紫痴红略万枝。
始有报春三两朵,春深犹自不曾知。
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须臾淡烟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
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
楚俗号难治,司刑尤择贤。
危疑片言决,舒惨一方专。
松不彫寒色,丝曾断直弦。
清风过江外,应在下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