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乡节物又今朝,老大催人不肯饶。
岁久菖花初见面,病多艾叶已盈腰。
浪涛何处寻沉魄,菰黍无心逐画桡。
莫到独醒空过了,旗亭风急又相招。
楚乡节物又今朝,老大催人不肯饶。
岁久菖花初见面,病多艾叶已盈腰。
浪涛何处寻沉魄,菰黍无心逐画桡。
莫到独醒空过了,旗亭风急又相招。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在楚地的风俗景象,以及诗人面对时光流逝和身体状况的感慨。首句“楚乡节物又今朝”,点明地点与节日,流露出对传统习俗的怀念。接着,“老大催人不肯饶”一句,表达了岁月不饶人的无奈感,诗人年岁渐长,时间匆匆,让人感到惋惜。
“岁久菖花初见面,病多艾叶已盈腰”两句,通过描述菖蒲和艾草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健康状况的变化。菖花初见,意味着时间的推移;而艾叶盈腰,则可能象征着因疾病而身体不适,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反思。
“浪涛何处寻沉魄,菰黍无心逐画桡”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端午节传统活动的描写。浪涛与沉魄的寻找,可能暗喻对历史记忆或个人精神寄托的追寻;菰黍与画桡的对比,既体现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传统习俗,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在忙碌与追求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然。
最后,“莫到独醒空过了,旗亭风急又相招”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独醒之人容易感到孤独与疲惫,但社会的召唤与生活的节奏不会停止。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与时代变迁的一种理解与接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端午节的风俗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时间、健康、生活态度及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