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齐鲁之奇才,三十病废吁命哉。
来游京国动悽怅,东归泰山卧崔嵬。
支离攘臂福所倚,功名累身古共哀。
但恐人求骏马骨,未免却上黄金台。
此君齐鲁之奇才,三十病废吁命哉。
来游京国动悽怅,东归泰山卧崔嵬。
支离攘臂福所倚,功名累身古共哀。
但恐人求骏马骨,未免却上黄金台。
这首诗《送李芝东归》由宋代诗人张方平创作,通过对友人李芝即将东归泰山的离别之情的描绘,展现了对友人生平际遇的深切关怀与感慨。
首句“此君齐鲁之奇才”,以“此君”比喻李芝,赞美他如同齐鲁之地的杰出人才,暗示其非凡的才华与能力。接着“三十病废吁命哉”,感叹李芝在而立之年因疾病而被迫废弃事业,命运多舛,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来游京国动悽怅,东归泰山卧崔嵬”,描述了李芝从京城返回泰山的情景,流露出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同时也预示着回归自然、寻求心灵慰藉的宁静生活。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将繁华的京城与宁静的泰山相对比,凸显了李芝内心世界的转变与追求。
“支离攘臂福所倚,功名累身古共哀”,进一步探讨了人生的得失与命运的无常。诗人认为,虽然李芝在世事中遭受挫折,但这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是福气所在。同时,功名利禄往往带来身心的疲惫与痛苦,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的悲哀。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最后,“但恐人求骏马骨,未免却上黄金台”,以骏马骨和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对李芝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期待。骏马骨象征着英雄的遗物,黄金台则是招贤纳士的象征。诗人担心世人会过分追求功名,而忽视了李芝内心的平静与真实需求,希望他能避开世俗的纷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
大道晓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
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沈生老。
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